
猶羅列。 康有為 《<日本雜事詩>序》:“吾友 嘉應 黃觀察 公度 ,壯使 日本 ,為《日本雜事詩》,似續是義,窈窕其思,娟嫮其辭,條柎繁旉,華葉舒鋪,文用互殊,綱目列臚,可誦可娛。”
“列胪”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列”與“胪”兩字的古義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列胪”意為羅列、陳列,強調有條理地列舉或展示事物。其中:
文獻用例
康有為在《<日本雜事詩>序》中曾用“綱目列臚”描述黃遵憲詩作的結構,指其内容分門别類、條理清晰。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常見的近義詞是“胪列”(如“胪列事實”)。需注意語境,避免與“鴻胪”(古代官職名)等詞混淆。
提示:若需進一步分析古文中的具體用例,建議結合上下文及權威古籍詞典核查。
《列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列"的拆分部首是"刂",筆畫數為5,"胪"的拆分部首是"⺼",筆畫數為10。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列胪》指的是官員在朝廷中坐着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權力和地位。這個詞語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用來描述官員的職位和地位。
《列胪》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中文基本相同,仍然是"列胪"這個詞彙。繁體中文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其字形相對于簡體中文更為繁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列"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隸書中,它的字形可能有變化。而"胪"的字形在古代也存在一些變體,但基本上和現代漢字寫法相差不大。
以下是一個示例句子,用來展示《列胪》這個詞的使用:
他在朝廷中坐上了列胪的位置,成為一方權貴。
組詞:列坐、列位、胪篢。
近義詞:權貴、顯貴、高官。
反義詞:平民、庶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