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淩。蹙,同“ 蹴 ”。 唐 韓愈 《故幽州節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志銘》:“且相約, 張禦史 長者,毋侮辱轢蹙我事,無庸殺,置之帥所。”
“轹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與注音
釋義
意為欺淩,其中“蹙”為通假字,同“蹴”(用腳踢、踐踏),整體引申為以強勢壓迫或欺辱他人。
出處與例句
該詞可見于唐代韓愈的《故幽州節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志銘》:“且相約,張禦史長者,毋侮辱轹蹙我事,無庸殺,置之帥所。”此處的“轹蹙”指對張禦史的欺壓行為。
使用特點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言文研究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
轹蹙(lì cù)是一個多義的詞彙,可以作為動詞或名詞使用。它的基本意思是形容壓迫、壓制和迫使的行為,也可以表示壓抑、沉重、痛苦等情感。
拆分部首和筆畫:轹蹙的部首是車(chē),包含了21個筆畫。
來源:轹蹙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達生篇》中,用以表達“不能自主而受迫”的意思。後來逐漸擴展引申至其他場合使用。
繁體:轹蹙的繁體字為轢蹙,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轹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使用“軋蹙”來表示相同的意思。
例句:
1. 他的壓力和焦慮轹蹙着他的心靈。
2. 老闆的嚴厲态度讓員工們倍感轹蹙。
組詞:壓轹、蹙滞、沉蹙。
近義詞:壓迫、壓制、壓抑。
反義詞:釋放、解脫、暢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