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燎原烈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iáo yuán liè huǒ,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迅猛發展且不可阻擋的力量,如同在原野上燃燒的熊熊大火,具有極強的蔓延性和破壞力。常用于形容革命、社會變革等不可抗拒的宏大趨勢。
源自《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近)。”意為火在原野上蔓延,無法靠近。後演變為成語,強調力量的不可控性和廣泛影響。
現多用于形容社會變革、科技發展、文化傳播等大規模、快速推進的現象,例如“數字化浪潮如燎原烈火般席卷全球”。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尚書》及相關曆史文獻。
《燎原烈火》是一個成語,形容火勢猛烈、燃燒迅猛的場面。它用來比喻形勢的迅速發展或沖突的激烈程度。
《燎原烈火》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火)和黑字旁(黑)。根據部首和漢字筆畫,可以拆分成:黑(5畫)+火(4畫)=燎(9畫)+源(13畫)=燎源(22畫)+烈(4畫)+火(4畫)=燎原(30畫)+烈(4畫)+火(4畫)=燎原烈火(38畫)。
《燎原烈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二》中,用以形容秦國軍隊占領趙國時的情景。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表示火勢猛烈、形勢迅猛發展的固定用法。
《燎原烈火》的繁體寫法為「燎原烈火」。
在古代,「燎原烈火」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但整體的字形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
他的創新理念像燎原之烈火,迅速蔓延并改變了整個行業。
- 燎原:燎起、燎原烈火
- 烈火:烈火焚身、烈火青春
劇烈、激烈、重燃
微弱、緩慢、平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