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簾柙 ”。裝在簾上作鎮押之用的物件。 唐 李商隱 《燈》詩:“影隨簾押轉,光信簟文流。” 唐 羅隱 《仿玉台體》詩:“晚夢通簾柙,春寒逼酒罏。” 吳梅 《檢點》詩之二:“燭龍彈淚徹堦除,簾押銀蔥捲未舒。”
“簾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裝在簾幕上用于鎮壓或固定簾子的物件。這類物件多為裝飾性配重物(如玉石、金屬制品),防止簾子隨風飄動。例如:
在古代詩詞中,簾押常作為意象出現:
查字典等現代辭書提到其可引申為“幕後操控”,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主要依據古代宮廷宦官“隱于簾後掌權”的典故。需注意該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拓展解讀。
建議在古籍閱讀中優先采用其實物本義,文學分析時可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含隱喻。如需考證具體詩文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等典籍注本。
簾押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簾(巾字底部有彎曲過去的線條,表示在門窗或床榻前面挂起來,遮蔽光線之用)和押(抵制,壓制)。
簾押的拆分字形是:簾(幺,二,匕)和押(十,乙)。
簾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形容通過挂起門簾或窗簾來阻擋外界的光線以及視線的動作。在古代社會,簾押常見于官府、京都以及高門大戶等地,常常作為一種禮儀,以保持隱私和保護尊嚴。
簾押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簾壓」。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簾押」在古代的寫法是「簾壓」。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有很多變化,一部分是因為現代的簡化字,另一方面是因為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字形逐漸演變。
以下是簾押這個詞的例句:
1. 滿門簾押,内外不通。
2. 她低頭扯着簾押,臉上寫滿了憤怒。
3. 高官廳堂,紅簾押着孤椅。
簾押的組詞:簾子、簾幕、簾帷、挂簾、簾底、開簾、關簾。
簾押的近義詞:挂帷、挂幕、帷幕。
簾押的反義詞:翻簾、捲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