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奁體的省稱。也稱豔體。指描繪男女愛情的作品。 清 龔自珍 《京師樂籍說》:“使之春晨秋夜為匳體詞賦、遊戲不急之言,以耗其才華,則議論軍國、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矣。”
“匳體”是“奁體”的異體寫法,屬于文學術語,指以描寫男女愛情為主的文體,又稱“香奁體”或“豔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匳體源自唐代詩人韓偓的《香奁集》,其内容多涉及閨閣情思、女性生活及男女情愛,風格婉約绮麗。清代龔自珍在《京師樂籍說》中曾提及該文體,認為其具有消解文人政治抱負的作用。
文學特點
曆史評價
傳統文人認為匳體“遊戲不急之言”,屬于消遣性創作,與嚴肅的政論文章形成對比。
相關概念
需注意與醫學術語“疣體”(病毒感染引發的皮膚贅生物)區分,兩者字形相近但含義無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文學史脈絡,可查閱古典詩詞集或文學批評文獻。
匳體(lián tǐ)是一個漢字,意為裝飾筆畫。它的拆分部首是“勹”和“匚”,總共有11個筆畫。
匳體最早出現在《玉篇》這本字典中,作為一個衍生字,含義是用來裝飾或美化文字的筆畫。它的用法不多,屬于較為罕見的字體。
在繁體字中,匳體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用“勹”和“匚”兩個部首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匳體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
1. 他的書法作品展現了匳體的美感。
2. 這篇文章用了許多匳體,使得整體排版更加精美。
1. 匳體筆畫: 指匳體的構造和形狀。
2. 匳體藝術: 指以匳體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如書法、字帖等。
在意思方面沒有與匳體完全相同的近義詞。
在意思方面沒有與匳體完全相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