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連袂。《南齊書·王融傳》:“拂衣者連裾,抽鋒者比鏃。”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一:“公寄挽詩有雲:‘鄉校連裾春誦學,上庠同榻夜論心。’”參見“ 連袂 ”。
“連裾”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該詞主要表示人際關系緊密或行動協同,既可指情感上的親密無間(如衣襟相連的意象),也可指行動上的一緻性(如多人同行或共同參與)。
與“連袂”“聯袂”含義相近,均含協同、相伴之意,但“連裾”更強調通過衣襟相連的具體意象傳遞抽象關聯。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言或文學作品中。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歸潛志》等古籍原文。
《連裾》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來形容衣袍的下擺或袖口連在一起的狀态。
《連裾》由“衣”、 “糸”和“衣”組成。
“衣”是指衣服,屬于“衣被”部首,讀音為“yī”,編碼為U+8863。
“糸”是指絲線,屬于“糸”部首,讀音為“mì”,編碼為U+7CF8。
“衣”也是指衣服,屬于“衣被”部首,讀音為“yī”,編碼為U+8863。
總共需要6個筆畫來書寫《連裾》。
《連裾》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羔裘之子》中,描述了羔裘的下擺連在一起的狀态。
《連裾》的繁體字為「連襦」。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多種變體。《連裾》的古漢字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構造和含義基本一緻。
1. 他衣袖連裾,潇灑自如。
2. 青衣連裾,使他看起來更加莊重。
3. 這件袍子的下擺連裾,顯得非常整潔。
連帶、裾邊、連衣裙、連名帶姓
連衣、連襟
分裂、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