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支承橋梁的柱子。《莊子·盜跖》:“ 尾生 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2).屋梁和柱。 唐 韓愈 《琴操·龜山操》:“龜之枿兮,不中梁柱。”《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小的該死,把墳山的死樹搬了幾顆回來添補梁柱,不想被本家這幾位老爺知道,就説小的偷了樹。”
(3).喻棟梁之材。《史記·孔子世家》:“ 太山 壞乎?梁柱摧乎?” 宋 王安石 《寄贈胡先生》詩:“先收先生作梁柱,以次構架桷與榱。”
(4).指鼻梁骨。《三國志·魏志·管辂傳》:“吾額上無生骨,眼中無守睛,鼻無梁柱……此皆不壽之驗。”
“梁柱”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建築結構
橋梁與房屋構件
棟梁之材
鼻梁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建築規範,可參考《莊子》《史記》等文獻,或查詢建築工程資料。
梁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梁”和“柱”。梁指的是支撐建築物頂部的橫梁,柱則是指豎立的支柱。因此,梁柱通常指的是建築物中承載重量、起到支撐作用的橫梁和立柱。
梁字的部首是木,木字是植物的一類,表示與木材相關的含義;該字總計有12畫。
柱字的部首是木,與梁相同;該字總計有6畫。
梁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用來形容宮殿或房屋的構造。在古代建築中,梁柱是建築物中最為重要的結構支撐部分,起着承重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定性。
梁柱的繁體字為樑柱,字形保持了基本的結構,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梁字的寫法稍有變化,橫豎筆畫分别放置在兩側,形如“木”字中的“朩”; 柱字的寫法相對穩定,就是現代常見的形狀。
1. 這座宮殿的梁柱精巧細緻,展現了古代建築師的智慧和技藝。
2. 這座橋梁的梁柱經過精心設計,能夠承受大量的重量,保證了橋梁的安全。
梁柱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如:“梁柱之才”、“梁柱之材”等,用于形容某個人具有重要才能或能力。
梁柱的近義詞包括橫梁、支柱、立柱等,它們都指的是建築物中起支撐作用的結構;梁柱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