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政的意思、兩政的詳細解釋
兩政的解釋
寵臣擅朝政,權力不統一。《左傳·桓公十八年》:“并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 杜預 注:“臣擅命。”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兩政者,寵臣之權與正卿相敵也。”
詞語分解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網絡擴展解釋
“兩政”是一個曆史政治術語,主要指朝政權力被寵臣分割、導緻權力不統一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詞義
“兩政”指寵臣擅權導緻朝政權力分散,常與“并後、匹嫡、耦國”并列為國家動亂的根源。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十八年》:“并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杜預注“臣擅命”,清代王引之進一步解釋為“寵臣之權與正卿相敵”。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 權力分散的表現:當君主寵信近臣,使其權力與正卿(執政大臣)抗衡,形成雙重權力中心,削弱中央集權。
- 典型曆史案例:如漢末刺史和唐末節度使,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兩政”,但軍政大權集于一身的現象與權力分散導緻的動亂邏輯相通。
三、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二政”(權位與執政大臣相等)區分。後者出自《左傳·闵公二年》,強調外臣權力過大,而非内廷寵臣擅權。
四、現代啟示
這一概念對理解古代權力制衡和政權穩定性具有參考意義,尤其在分析權臣幹政、派系鬥争等曆史問題時。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兩政》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意思是指兩個政權或兩種政體。其中,“兩”是一個含有“兩個”或“兩種”的數字量詞,可以表示數量上的對立或對比。而“政”是指國家行政管理機構或政權。
拆分部首和筆畫:《兩政》的第一個字“兩”是由“又”和“一”兩個部首組成,共4個筆畫。而第二個字“政”是由“政”部首組成,共9個筆畫。
來源:《兩政》一詞的來源比較廣泛,不僅在中國的曆史政治文獻中可以找到,也在一些現代用語中使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下》這篇孟子的作品之中,用來形容兩個政權或兩種政體的存在。後來,這個詞也廣泛應用于形容其他領域,例如兩個團體、兩種觀點等。
繁體:由于《兩政》是一種現代漢語詞語,因此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無特殊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一般來說,古代漢字沒有太大的變化。《兩政》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應該與現代字形相近。
例句:兩個政權對立的問題成為了社會矛盾的主要焦點。
組詞:多兩政對立、兩政切割、兩政并進
近義詞:雙政、雙重政權、雙重政體
反義詞:一政、單政、單一政體
總之,"兩政" 是指兩個政權或兩種政體的存在。它由“兩”和“政”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部首有“又”、“一”組成,共4個筆畫;第二個字部首為“政”,共9個筆畫。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孟子的著作中,意指兩個政權的對立。它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寫法相對穩定。組詞有多兩政對立、兩政切割、兩政并進,近義詞有雙政、雙重政權、雙重政體。反義詞有一政、單政、單一政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