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時分屬兩方。《晉書·祖逖傳》:“ 河 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時遣遊軍僞抄之,明其未附。諸塢主感戴,胡中有異謀,輒密以聞。” 何休 《<公羊傳>序》“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 唐 徐彥 疏:“而 顔氏 分張,一公而使兩屬,是其任意也。” 清 薛福成 《附陳收回車裡孟連兩土司全權片》:“當臣與 英 廷争論野人山地之時, 英 外部以 車裡 孟連 曾經入貢 緬甸 ,亦堅索兩土司及新設一廳作為兩屬,以相抵制。”
“兩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同時分屬兩方”,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兩屬”指某一事物或個體同時歸屬于兩個不同的陣營、群體或勢力範圍。例如:
部分資料(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指“人的身份同時屬于兩個矛盾群體”,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擴展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兩屬》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兩者屬于同一類别或屬性。
《兩屬》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屮”,總共有8個筆畫。
《兩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衍生演變。其中,“兩”表示數目為二,“屬”表示同屬于某一類别或屬性。
在繁體字中,《兩屬》的寫法是「兩屬」。
在古代漢字中,《兩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意思與現代寫法相似。例如,在篆書中,《兩屬》的寫法為「両屬」。
以下是幾個使用《兩屬》的例句:
關于《兩屬》的組詞有:
《兩屬》的近義詞包括:屬于同類、同屬一類、歸屬于同類。反義詞可以是:屬于不同類、不同屬類、歸屬于不同類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