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稱“阿西跳月”、“跳月”。自稱“阿西”、“撒尼”的彜族民間傳統舞蹈。流行于雲南彌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
“阿細跳月”是彜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方面解釋:
阿細語稱“嘎斯比”,意為“歡樂跳”。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漢譯為“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
既是彜族阿細人節日、婚禮等重要場合的儀式性舞蹈,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情感的社交方式。其歡快的節奏和集體參與性體現了彜族人民樂觀、團結的民族性格。
部分資料提到“阿細跳月”在粵語中作為成語形容舞姿輕盈(如),但此用法與彜族舞蹈無直接關聯,需注意語境區分。
阿細跳月是一種方言詞語,主要在福建一帶使用。該詞的拆分部首為阝、木、艹,并且有11個筆畫。它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錄,但據說是因為跳月是福建傳統民間舞蹈中的一種,而“阿細”是當地方言中對女性的稱呼,所以“阿細跳月”指的是女性跳月舞的意思。
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阿細跳月」。
古時候漢字寫法并沒有較為準确的記錄,但在繁體中的寫法可能更接近古時候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昨晚去看演出,看到了阿細跳月的表演,非常精彩!”
組詞:阿細舞蹈、跳月表演、阿細女子
近義詞:女子跳舞、女性表演、跳月舞
反義詞:男子跳舞、男性表演、不跳月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