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art an enterprise]∶開始創建;開始進行
草創時期
(2) [draw up]∶起草
(1).開始興辦;創建。《漢書·律曆志上》:“ 漢 興,方綱紀大基,庶事草創,襲 秦 正朔。”《新唐書·魏玄同傳》:“ 武德 、 貞觀 ,庶事草創,人物固乏。”《三國演義》第七十回:“二将趕二十餘裡,奪了 黃忠 寨。 忠 又草創一營。”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第二次印《箋譜》,如有人接辦,則為紙店開一利源,亦非無益,蓋草創不易,一創成,則别人亦可踵行也。”
(2).猶草率。粗糙簡略。《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時城郭丘墟,掃地更為,帝悔前徙之,草創苟合,未有還人。” 宋 鄭樵 《<通志>總序》:“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創,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姊姊遠别,莫可持贈。恐至海南,無以為家,夙夜代營宮室,勿嫌草創。”
(3).起稿。《論語·憲問》:“為命, 裨諶 草創之, 世叔 讨論之,行人 子羽 修飾之, 東裡子産 潤色之。” 楊伯峻 注:“ 鄭國 外交辭令的創制, 神諶 拟稿…… 子産 又作文詞上的加工。”《漢書·司馬遷傳》:“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愠色。” 清 侯方域 《徐作霖張渭傳》:“ 作霖 好學深思,常偃仰卧竟日,或草創後復毀之,然出,而人以為高文典冊焉。”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惟文詞蹇拙,體制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創初就,未加潤色者,雖非原本,蓋近之矣。”
"草創"在漢語詞典中共有兩條核心義項,具體釋義如下:
一、指事物初創階段的原始狀态 該義項源自《漢語大詞典》,釋義為"開始創建;初設"。《漢書·律曆志》記載:"漢興,方綱紀大基,庶事草創",此處的"草創"即描述漢代建國初期制度未備的狀态。現代語言應用中多用于描述企業、機構或制度的初期發展階段,如"這家科技公司草創時期僅有三名員工,如今已成為行業巨頭"。
二、表示初步起草或草拟文稿 此釋義可追溯至《論語·憲問》"為命,裨谌草創之",指鄭國外交辭令的起草過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草創"定義為"起草;初步設計",強調未臻完善的特質,例如"這份方案尚屬草創階段,需要進一步補充細節"。
雙義項均保持"初始性"和"不完善性"的語義核心,前者側重實體事物的創建,後者偏向文本創作的初始過程。在曆時語言演變中,"草"的"粗糙、未加工"本義與"創"的"開始"義素共同構成該詞的語義基礎。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等權威辭書,因版權限制不提供網絡鍊接,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渠道查證。)
“草創”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變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事物的初始階段或初創狀态,強調從無到有的創建過程。例如:“企業草創時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
開始創建、興辦
核心指代事業、制度等的初步建立。如《漢書》提到“庶事草創”,描述漢朝初期各項制度剛起步的狀态()。現代用法如“創業公司處于草創階段”。
粗糙簡略、未完善
隱含初始階段的簡陋或不成熟。例如《東觀漢記》中“草創苟合”,指建築倉促完工未精細修飾()。此義項與“草率”關聯,需結合語境判斷。
起草、拟稿
古代特指文書的最初起草。如《論語·憲問》記載鄭國外交辭令由裨谌“草創”,後經多人修改完善()。
可通過《漢語詞典》()或《漢書》()等典籍進一步查閱古籍用例。
愛憐瀑沫表文冰蕤觸搏爨煙粗官大爵抖落短喪風篷鳳舞龍蟠諷喻高埠狗跳牆官券國祚寒賤賀彩橫土見危緻命解禍迳涉旌钺金花褧衣駿骓巨鎮科限來旨黎黑靈輀靈棚鸾栖騄駬麻紡密裁民約能否歐吐軿臻鳍鬣青丘繳雀頭香渠門群見三鳝山記詩心壽祉霜色四起八拜睢剌太平道跳撲投身紙五更雞無疋相逢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