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頭鷰尾的意思、蠶頭鷰尾的詳細解釋
蠶頭鷰尾的解釋
本指 顔真卿 書法的獨特風格。後一般以“蠶頭鷰尾”指不善于臨習 顔 體碑帖所産生的病筆。 宋 米芾 《海嶽名言》:“又真蹟皆無蠶頭鷰尾之筆,與 郭知運 《争坐位帖》,有篆籀氣、 顔 傑思也。”《宣和書譜·顔真卿》:“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後之俗學,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謂蠶頭鷰尾,僅乃得之;曾不知以錐畫沙之妙,其心通而性得者,非可以糟粕議之也。”
詞語分解
- 蠶頭的解釋 一種狀如蠶頭的人參。古人認為是一種最好的人參。 宋 蘇轼 《紫團參寄王定國》詩:“蠶頭試小嚼,龜息變方騁。” 王文诰 輯注:“俗稱人參如蠶頭者最良。”
- 尾的解釋 尾 ě 鳥獸蟲魚等身體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尾鳍。鳥尾。 末端:排尾。船尾。尾聲。尾骨。尾燈。尾數。尾音。結尾。掃尾。虎頭蛇尾。 在後面跟:尾隨。尾追。 量詞,指魚:三尾魚。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頭
網絡擴展解釋
“蠶頭鷰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成語,其解釋需結合書法術語和文化引申義兩方面理解:
一、書法術語(主要含義)
-
本義:原指唐代書法家顔真卿的獨特筆法風格。
- 蠶頭:形容橫劃起筆時凝重如蠶的頭部,體現頓挫力度。
- 鷰(燕)尾:指捺劃收筆時輕盈分叉如燕尾,呈現飄逸感。
注:“鷰”是“燕”的異體字,讀音均為“yàn”。
-
引申批評:後世臨摹顔體時若僅模仿形似而失去神韻,則會被批評為“蠶頭鷰尾”,即用筆僵硬、缺乏靈動性的病筆。
二、文化引申義(較少見)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該成語被引申比喻“做事隻重開頭、不重結尾”。但此用法在傳統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與原書法含義混淆,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權威來源辨析
- 高權威性網頁(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書法解釋為核心。
- 部分引申義或為現代泛化解讀,建議優先參考書法相關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蠶頭鷰尾》是一個成語,形容文章或言辭開頭唱高調,結尾卻含混不清,意思是前後不一緻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是“蠶”(蛾的幼蟲,7畫)、“頭”(人的頭部,5畫)、“鷰”(一種鳥,繁體字,16畫)、“尾”(鳥的尾巴,7畫)。這個成語來源于古時候的文字寫法,“蠶頭”和“鷰尾”字形相似,但實際上卻代表了前後不一緻的意思。例如,我們可以用這個成語描述一個人開始時說自己很了解某個話題,結果卻在最後發現他對這個話題一無所知。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蠶頭鷰尾」。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成語的字形和現代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例如,“蠶”在古時候寫作“蠶”,“鷰”也有不同的寫法,如“鷢”等。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很多場合,例如在描述一個人的言行不一緻的情況時,或者用于說明某篇文章的結論與開頭相悖的情況。組詞中,我們可以使用“蠶翼成書”來表示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相協調。近義詞可以是“前言不搭後語”,反義詞可以是“言之有據”。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