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普遍適用的道理與法則。《孟子·滕文公上》:“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漢書·張湯傳》:“夫襃有德,賞有功,古今之通義也。”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将佐有敗,元帥必任其責。 諸葛亮 為大将軍, 馬謖 之敗,降右将軍。此古今通義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種植·木本》:“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側面,正面宜向陽,此種花通義也。”
(2).疏通大義。常用為書名,指概述性的著作,如:《白6*虎通義》;《文史通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通義漢語 快速查詢。
“通義”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指普遍適用的道理與法則,強調事物共通的原則性規律。例如: • 《孟子》提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将社會分工視為普適法則。 • 《漢書》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将自然規律與曆史準則并列為永恒真理。
二、書名應用 常作為概述性著作的書名後綴,代表對學科核心思想的系統性梳理。典型例子包括: • 《白虎通義》:東漢時期彙集經學共識的典籍。 • 《文史通義》:清代章學誠探讨文史理論的學術著作。
三、現代引申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衍生出新内涵: • 阿裡雲開發的「通義」AI模型,取“通情達義”之意,體現智能系統的語義理解能力。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用例與現代技術命名邏輯,完整呈現了詞語的曆時性語義演變。
《通義》是一個漢字詞,意為“理解某個事物的本意或真實含義”。
《通義》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辶”(走),右邊的部首是“口”(口器)。共有10個筆畫。
《通義》是由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繁體字為「通義」。
在古代,漢字《通義》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部首“辶”寫作“辵”,而右邊的部首“口”寫作“囗”。整個字形在古代略顯繁複。
1. 他能夠準确地理解那個故事的通義。
2. 理解詩歌的通義對于欣賞文學作品至關重要。
1. 通情達理
2. 通達
3. 通融
1. 本意
2. 實質
3. 真谛
誤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