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龆年。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凝采齠歲,賁章笄年。” 唐 權德輿 《送三從弟長孺擢第後歸徐州觐省序》:“且爾齠歲秀發,好學不遷。” 清 王繼香 《<小螺庵病榻憶語>書後》:“誕靈儒門,凝采齠歲。”
“龆歲”是古代對兒童換牙年齡階段的稱謂,具體指男孩八歲左右的童年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龆”本義為兒童換牙(脫乳齒、生恒牙),《韓詩外傳》記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龆齒”。結合“歲”字,“龆歲”即指男孩換牙的年齡,代指童年早期階段。
年齡範圍
古代根據生理特征區分:男孩8歲換牙稱“龆歲”,女孩7歲換牙則稱“髫年”。這一稱謂與“童龀”(兒童換牙期)含義相近,但性别指向更明确。
文化背景
若需了解其他古代年齡代稱(如弱冠、花甲等),可參考中的完整列表。
《龆歲》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人的年齡在十六歲以下。它形容一個人年齡小,還未成年,尚未具備成年人的責任和獨立能力。
《龆歲》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龍”部和“歲”部。其中,“龍”部的筆畫數為五畫,而“歲”部的筆畫數為十三畫。
《龆歲》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傳統文化中使用較多。繁體字形為「齠歲」,與簡化字「龆歲」相對應。
在古代漢字中,拼音為“tiáo suì”,字形為「齠歲」或「龆歳」。
1. 他今年剛剛十二歲,還是個《龆歲》的孩子。
2. 小明《龆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音樂。
龆年(指年幼的年齡)
龆龀(指年幼的孩子)
龆黃(指年幼的人)
未成年、未成熟、幼小、稚嫩
成年、成熟、壯年、成熟穩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