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王 授我上将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後因以“推食解衣”極言恩惠之深。《隋書·沉光傳》:“帝每推食解衣以賜之,同輩莫與為比。” 唐 皇甫冉 《送陸鴻漸赴越》詩序:“尚書郎 鮑侯 ,知子愛子者,将推食解衣以拯其極。” 明 李贽 《又書使通州詩後》:“推食解衣,至今猶然。”亦省作“ 推食 ”、“ 推解 ”、“ 推衣 ”。 北周 庾信 《司馬裔墓志銘》:“玉案推食, 河 橋勸酒。” 宋 李綱 《謝賜禦筵表》:“臣敢不仰懷推食之仁,力刷飲 河 之恥。” 明 鄭瑄 《昨非庵日纂·方便》:“ 陸平泉 先生《勸方便》十則雲:‘……饑寒良可憫,推解莫厭頻。’” 清 鈕琇 《觚賸·雪遘》:“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 甯調元 《壬子感事》詩:“塞上秋高馬漸肥,将軍推食復推衣。”
“推食解衣”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uī shí jiě yī,形容對人極為關懷,慷慨幫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将自己的食物分給别人吃,脫下衣服給别人穿,比喻無私地給予他人幫助和關懷。這一行為體現了深厚的情誼或恩惠。
出處與典故
源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劉邦對韓信的重用與恩待:“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讓出自己的食物給我吃),後韓信以此表達感激之情。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擴展
例句與場景
例如:“他對待朋友推食解衣,因此在困境中總有人相助。” 適用于描述領導對下屬的器重、朋友間的患難扶持等場景。
總結來說,這一成語通過具體的生活細節,生動展現了人際間超越利益的真摯關懷,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意蘊。
《推食解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招待客人吃飯和脫下衣服。它的出現主要是用來表示主人對客人的熱情好客和周到服務。
《推食解衣》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衣,其中手部的筆畫數為4畫,衣部的筆畫數為6畫。
《推食解衣》來源于古代社會的禮儀文化。當時,接待賓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主人會親自為客人推車、推食,幫助客人解開衣帶、脫下衣物以及整理披肩。
繁體字中,推食解衣的寫法為「推食解衣」。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寫作風格和形态有所區别。根據文獻記載,古時候《推食解衣》的寫法為「推食解衣」。
請客人來了,我們要根據他們的飲食習慣,推食解衣,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熱情款待。
推心置腹、推陳出新、解除疑慮、解困扶危。
待人如親、周到細心、熱情好客。
冷淡無情、漠不關心、不理不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