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狗。後亦泛指出身低微者,或位卑的豪傑之士。《史記·樊郦滕灌列傳》:“ 舞陽侯 樊噲 者, 沛 人也,以屠狗為事。” 張守節 正義:“時人食狗,亦與羊豕同,故 噲 專屠以賣之。” 唐 張說 《王氏神道碑》:“王侯無種,屠狗起於将軍;戰伐有功,爛羊超於都尉。” 清 李世熊 《病懷》詩:“白草黃沙千萬裡,看人屠狗盡封侯。” 清 龔自珍 《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詞:“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 清 黃遵憲 《忼慨》詩:“到處尋屠狗,初番見橐駝。” 傅尃 《甲寅元旦》詩:“深杯自倒無妨醉,屠狗當時幾輩存。”
“屠狗”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本義與曆史背景
職業屬性
原指宰殺狗的行業,古代狗與豬羊同為食用牲畜,屠狗是市井常見職業。如《史記·樊郦滕灌列傳》記載,漢初名将樊哙早年“以屠狗為事”。
身份象征
因屠狗屬底層職業,後引申代指出身卑微但才能出衆者。唐代張說《王氏神道碑》用“屠狗起于将軍”比喻草莽英雄崛起,清代龔自珍詩句“看人屠狗盡封侯”亦含此意。
二、成語的引申用法
部分詞典(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時,可比喻“以小人之心陷害他人”,但此用法較罕見,更多文獻仍沿用曆史典故中的豪傑之義。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
文學典型形象
樊哙作為屠狗出身卻成為開國功臣的案例,使“屠狗輩”常與“英雄豪傑”關聯,體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價值觀。
參考資料:以上解析綜合了《史記》、唐詩及多部詞典釋義(主要來源、3、4、5)。若需探究不同語境下的特殊用法,建議進一步查閱成語專項詞典。
《屠狗》這個詞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殺死狗。這個短語一般用于描述殺狗的行為,它的含義也可能延伸為對某種不受歡迎或讨厭的事物采取強硬手段。
在漢字中,屠(tú)的部首是屍,用左邊的一撇和右邊的橫劃組成;狗(gǒu)的部首是犬,用兩筆組成。屠的筆畫為5畫,狗的筆畫為4畫。
《屠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小說《水浒傳》中的一個故事。在故事中,為了懲罰一隻惡狗傷害人民,人們最終決定屠殺它,而這個故事也因此成為了這個詞的來源。
《屠狗》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屠狗」,保留了原詞的字形和意義。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屠字和狗字的形态稍有不同。屠字在古代寫法中,上部的一撇與右側的橫劃連成一條直線,而狗字則将兩筆形成較為簡化的形狀。
1. 他因為被惡狗咬傷,于是決定屠狗免秧。
2. 這個城市因為狗疫爆發,政府采取了屠狗的措施。
屠狗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屠宰狗肉、屠夫、屠戮等。
近義詞:屠殺、殺狗。
反義詞:救狗、保護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