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煥發。《魏書·元澄傳》:“ 文明太後 引見 澄 ,誡厲之,顧謂中書令 李沖 曰:‘此兒風神吐發,德音閑婉,當為宗室領袖。’”
(2).猶談吐。《北史·元彧傳》:“ 彧 姿制閑裕,吐發流美。”
“吐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煥發(形容人的氣質或風采)
指人的精神風貌、氣度等由内而外展現出的光彩。例如《魏書·元澄傳》中記載:“此兒風神吐發,德音閑婉,當為宗室領袖。”,這裡形容元澄氣質出衆,具備領袖風範。
談吐(指言語表達)
表示言辭的流暢與文雅。如《北史·元彧傳》提到:“彧姿制閑裕,吐發流美。”,強調元彧的談吐從容優美。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例句,可參考《魏書》《北史》等文獻原文。
吐發是一個中文詞彙,既可以做動詞使用,也可以做名詞使用。作為動詞,吐發的意思指的是嘔吐或發出(聲音、情感等);作為名詞,吐發可以指代頭發。
吐發的拆分部首是口和髟,其中“口”是主部首,“發”是次部首。根據漢字書寫規則,吐發的筆畫數目分别為3畫和10畫。
吐發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其中,“吐”字來源于“口”,意味着從口中釋放出來;“發”字來源于人體的頭發。因此,吐發在字義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繁體中文中,“吐發”這個詞的寫法基本上與簡體中文相同,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吐發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在《說文解字》中,以及其他古代文字著作中,吐發的字形跟現代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他吐發驚人地大聲呼喊。
2. 那個孩子吐發過多,需要及時就醫。
吐氣揚眉、吐故納新、發指、發梢等。
嘔吐、嘔吐物、發絲。
咽下、收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