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偷薄的意思、偷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偷薄的解釋

澆薄;不敦厚。《後漢書·廉範傳》:“ 建初 中,遷 蜀郡 太守,其俗尚文辯,好相持短長, 範 每厲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説。”《新唐書·韓琬傳》:“ 貞觀 、 永徽 之間,農不勸而耕者衆,法施而犯者寡,俗不偷薄,器不行窳。” 清 薛福成 《庸庵筆記·史料三·庸閑齋筆記褒貶未允》:“嗚呼!世風之偷薄久矣。”


媮薄:澆薄,浮薄。《漢書·刑法志》:“媮薄之政,自是滋矣。” 唐 陳子昂 《為義興公陳請終喪第二表》:“臣聞時方媮薄,勸人以孝;時方趨競,勸人有禮。” 宋 司馬光 《論以公使酒食遺人刑名狀》:“臣恐忠厚之俗益衰,媮薄之風遂長,百司庶尹無所措其手足。” 章炳麟 《五朝學》:“濟 江 而東,民有甘節,清劭中倫,無曩時中原媮薄之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偷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偷薄”指社會風氣或人的品性澆薄、不敦厚,強調缺乏淳樸與厚道。該詞多用于描述道德或風俗的淺薄化傾向,如《後漢書》提到“不受偷薄之說”,即拒絕采納輕浮不實的言論。


二、出處與例句

  1. 古籍記載
    • 《後漢書·廉範傳》提到蜀郡風俗“好相持短長”,廉範以“淳厚”教化民衆,抵制“偷薄”之風。
    • 《新唐書·韓琬傳》描述貞觀年間“俗不偷薄”,說明當時社會風氣淳樸。
  2. 後世引用
    清代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感歎“世風之偷薄久矣”,表達對道德衰微的痛心。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讀音說明


五、使用場景

該詞屬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讨論道德、社會風氣的語境中。例如:“後世雖偷薄,十中五猶遵”(元·蒲道源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偷薄》的意思

《偷薄》指的是偷盜他人的財物或勞動成果。這個詞包含着負面的意義,表示一種不誠實和不道德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偷薄》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是“人”部,右側是“艸”部。

其中,“人”部的拆分筆畫是2畫,表示人類;“艸”部的拆分筆畫是6畫,表示植物。

來源

《偷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偷竊是一種常見的犯罪行為。人們常常為了生活所迫或獲得暴利而進行偷盜行為,因此,這個詞出現了。

繁體

《偷薄》的繁體字為「偷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偷薄》寫作「偷薢」。這個字的部首和筆畫都是一樣的,隻是字形有所區别。

例句

他被判定為偷盜罪,因為他經常偷薄他人的財物。

組詞

相關的詞語有:偷竊、偷窺、偷天換日。

近義詞

近義詞有:盜竊、竊取、盜取。

反義詞

反義詞有:守法、正直、誠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