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竹筒。 宋 王谠 《唐語林·文學》:“ 白居易 長慶 二年,以中書舍人為 杭州 刺史……官妓 高玲瓏 、 謝好好 巧於應對,善歌舞。從 元稹 鎮 會稽 ,參其酬唱。每以筒竹,盛詩來往。”
(2).猶鞭炮。 清 褚人穫 《堅瓠四集·除夕遺俗》:“筒竹雷鳴,瓶梅凍解,待漏千門萬戶春。”
“筒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理解:
一、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指“外表堅硬、内裡空虛”,形容人或事物看似強大實則脆弱。由“筒”(空心竹管)和“竹”(竹子)組合而成,強調外強中幹的本質。例如形容虛張聲勢的對手或缺乏實際内容的方案。
二、字面含義的兩種解釋
竹筒
指中空的竹管,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容器用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元稹以竹筒盛詩互贈的典故,宋代《唐語林》亦有相關記載。
鞭炮
清代文獻中代指爆竹,如褚人穫《堅瓠四集》描述除夕習俗時用“筒竹雷鳴”形容鞭炮聲。
三、文學與生活場景應用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成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實物則與日常生活或曆史記載相關。
筒竹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和用法。
筒竹由兩個部首組成:竹(zhú)和筒(tǒng)。竹作為左邊的部首,表明詞語與竹相關;筒作為右邊的部首,指示了筒狀的形态。
筒竹共有10個筆畫,拼寫形式為:“⺮+ 同”。其中,⺮是竹的簡化形式,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竹子。
筒竹一詞的來源比較有趣,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在古代,人們用竹子制作各種容器,包括筒狀物,用于儲存物品。因此,筒竹成為用來形容竹子的一種詞語。
筒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筒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筒竹的古代漢字寫法是“筩竹”,其中,“筩”指的是竹制的容器,與“筒”有相似的意思。
1. 山中的竹林裡長滿了茂盛的筒竹。
2. 他使用筒竹制作了一個精美的筆筒。
1. 筆筒:用竹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容納筆尖和墨汁的儲存器。
2. 竹樓:用竹子搭建而成的樓房。
3. 筒子:一種細長的容器,形狀與竹子類似。
1. 竹子:指代一種具有空心、中空且細長堅韌的植物。
2. 竹筍:指代竹子的幼嫩芽。
木材:指的是來自樹木的材料,與具有空心細長形态的竹子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