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心枕頭。《後漢書·锺離意傳》“給帷被皁袍,及侍史二人” 李賢 注引 漢 蔡質 《漢官儀》:“尚書郎入直臺中,官供新青縑白綾被,或錦被,晝夜更宿,帷帳畫,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隨時改易。” 唐 白居易 《冬夜與錢員外同值禁中》詩:“連鋪青縑被,對置通中枕。” 宋 王禹偁 《揚州寒食贈屯田張員外》詩:“閑就通中枕,時聞索上鈴。”
“通中枕”是古代一種空心枕頭,主要用于官員值夜時的寝具。以下為詳細解釋:
“通中枕”字面意為“中間通透的枕頭”,即空心枕頭。這一名稱直接體現了其結構特點。
唐代白居易在《冬夜與錢員外同值禁中》一詩中提到“對置通中枕”,說明此物在唐代仍為宮廷值宿用具,且與青缣被等配套使用。
宋代文人王禹偁的詩句中也提及“橫枕通中卧”,表明通中枕的稱呼在宋代仍沿用,但具體形制可能隨時代有所變化。
“通中枕”是古代官員值夜時使用的空心枕頭,兼具實用性與禮儀性,其名稱和用途在漢至唐宋文獻中均有記載。
《通中枕》是一個成語,意為通過才能獲得舒適的枕頭,比喻通過努力工作才能獲得安逸生活。
《通中枕》由“言”、“木”和“枕”三個部首組成,其中“通”有10畫,“中”有4畫,“枕”有8畫。
《通中枕》最早出現在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詞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丹桂飄香香更香。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中“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句詩意即是形容通中枕。
《通中枕》的繁體字為「通中枕」。
古時候,《通中枕》的寫法沒有太大差異。
他通過勤奮工作,終于實現了通中枕的人生。
通達、中正、枕席
通中悟道、通達一往、追求舒適
不通中枕、艱苦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