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同日而論 ”。《晉書·郗鑒傳》:“及 愍懷太子 之廢,可謂柔而有正。 武秋 失節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同日而言”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将不同性質、層次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标準下比較,通常用于否定語境,強調兩者差異懸殊、不可相提并論。例如:“吞食巨狼和蟒蛇的精血後,效率不可同日而言”。
2. 結構與出處
3. 近義詞與用法
4. 核心區别
該成語強調比較對象本質不同,需避免混淆。例如《晉書》中将堅守節操者與失節者對比,突顯道德層面的不可比性。
5.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警示人們需根據實際情況區分對待不同事物,避免簡單類比。例如商業分析中,新興企業與成熟巨頭的市場規模“不可同日而言”。
《同日而言》是一個成語,意為同一天内進行比較、論述。通常用來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事物在同一時間發生或進行,然後進行比較、評價或論證。
《同日而言》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日。其中,口部表示和往常一樣,日部表示日子、時間。它的總筆畫為20畫。
《同日而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南京通志》中的一篇文章中,用來形容同一天内兩個事物進行對比,以論證某種觀點或評價。
《同日而言》的繁體字為「同日而言」。
在古時候,「同日而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字形和現代寫法相近。
1. 用來形容兩種産品在同一時間内的質量差異,可以說:人們無法把這兩種産品《同日而言》。
2. 他的表演和其他演員相比,真是毫無疑問地能夠在《同日而言》。
組詞:同日而語、言而不信、言而無信
近義詞:對比、比較、論證、評價、鑒别
反義詞:分開、不同日、不可比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