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病。《晏子春秋·雜上十八》:“臣聞大國貪于名,小國貪于實,此諸侯之通患也。” 宋 葉適 《官法中》:“豈非榮古而陋今,乃論者之通患歟!” 清 魏源 《籌河篇下》:“利國家之公,則妨臣下之私,固古今通患哉!”
“通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病,指普遍存在的弊端或共同面臨的問題。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患”強調問題或弊端的普遍性,既可用于曆史分析,也適用于現代語境。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晏子春秋》《查字典》等來源。
《通患》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共同遭受病患或災難。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通”,第二個字是“患”。
“通患”的第一個字“通”是由部首“辶”組成,共有5個筆畫。第二個字“患”是由部首“心”和右邊的“奐”組成,共有9個筆畫。
通患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表》中,用來形容君主與百姓共同遭受天災人禍的情況。通患的繁體字是「通患」,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通患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其古漢字的寫法有時會将第二個字的部首“心”變為“忄”,如「鹘鹞翥翥,通患濟濟」,意為鹞子飛翔,衆人安全。
1. 在戰亂中,人們經曆了無數次通患,但依然堅持下去。
2. 疫情期間,我們共同面對着通患,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它。
通患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 通告:共同宣布或告知的信息。
- 患者:患有疾病的人。
- 通情達理:能夠理解和包容他人。
通患的近義詞是“共患”、“共難”,反義詞可以視情境而定,如“安康”、“平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