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互相往來和好。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納款通和,布德脩禮。” 宋 葉適 《廷對》:“天下大事,不容苟簡;豈可不出於用兵則出於通和哉?” 清 郭鳳喈 《鸱上屋謠》:“昨日通和使者來,官軍取給牛羊鷄。”
(2).通暢緩和。《淮南子·墬形訓》:“ 汾水 濛濁而宜麻, 泲水 通和而宜麥。”
(3).開朗平和。《南史·劉孺傳》:“及長,美風采,性通和,雖家人不見其喜愠。” 唐 元結 《送孟校書往南海》詩序:“材業 次山 不如 雲卿 ,詞賦 次山 不如 雲卿 ,通和 次山 不如 雲卿 。”
“通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互相往來和好
指雙方建立友好關系或恢複交往。例如南朝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提到“納款通和,布德脩禮”,描述通過外交手段達成和睦()。
通暢緩和
形容事物運行順暢、狀态平和。《淮南子·墬形訓》中以“泲水通和而宜麥”為例,說明水流暢通帶來的和諧環境()。
開朗平和
指人的性格豁達溫和。《南史·劉孺傳》記載劉孺“性通和,雖家人不見其喜愠”,強調其性情通達()。
“通和”思想融合了“通達”與“和諧”的理念,源自中國古代哲學,如《周易》中的“往來不窮謂之通”,以及《莊子》對自然規律的闡釋。中醫領域也将其用于描述人體氣血暢通、陰陽調狀态()。
作為名字時,“通”象征顯達與智慧,“和”代表謙和與協調,組合後寓意“地位顯貴且性情溫和”,常用于表達對謹慎、智慧與和諧的期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漢典、中醫典籍等來源。
《通和》是一個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的詞語,意思是相互溝通融洽、互相合作和和諧相處。
《通和》是由部首“言”和“和”組成,其中“言”是嘴巴的意思,表示說話的能力,而“和”則是和諧的意思。
《通和》的筆畫數目分别是8畫和8畫。
《通和》這個詞來源于《禮記·曲禮上》中的一句話:“通而和者,物斯已矣。”意思是溝通而相互合作的人,事物就會變得完善。
《通和》的繁體字為「通和」。
在古時候,通和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文獻。
1. 在團隊中,我們要保持互相溝通,共同合作,才能實現通和的目标。
2. 隻有通過通和的對話和溝通,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才能得到化解。
通力合作、和諧相處、互通有無
融洽、融和、相互協作
不和、不通、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