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ugh and strong as iron and steel;have an iron institution like a veritable samson] 比喻身體健康強壯
形容人的身體十分壯實強健。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二本第九出:“我盜了 太上老君 煉就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 魯迅 《徬徨·孤獨者》:“仗着逐漸打熬成功的銅筋鐵骨,面黃肌瘦地從早辦公一直到夜。”亦作“ 銅觔鐵肋 ”、“ 銅筋鐵肋 ”。 明 宋濂 《秦士錄》:“ 弼 ( 鄧弼 )環視四體,歎曰:‘天生一具銅觔鐵肋。’”《花月痕》第四回:“毋論 回 民不是銅筋鐵肋,試想草枯水涸,人馬如何走得去呢?”
“銅筋鐵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ng jīn tiě gǔ,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身體如銅鐵般強健,筋骨堅韌不拔。既可形容人身體強壯,也指能承擔重任的堅毅之人。例如朱自清在《哀互生》中寫道:“他本來是一副銅筋鐵骨,黑皮膚襯着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像個鄉下人”。
最早出自元代楊暹的《西遊記》第二本第九出:“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這一典故強化了成語的“曆經錘煉、堅韌非凡”之意。
成語以金屬的堅硬特性為喻體,既凸顯生理上的強健(如筋骨),也象征精神上的抗壓能力,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對頑強生命力的贊頌。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西遊記》原文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相關用例。
《銅筋鐵骨》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堅強有力、剛毅不屈的意志和品質。比喻他們堅韌不拔,不屈服于逆境。
銅(金屬部首,共8畫)+筋(竹部首,共12畫)
鐵(金屬部首,共10畫)+骨(骨部首,共9畫)《銅筋鐵骨》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和武術小說。它常用來形容武功高強的武術高手或具有頑強精神的英雄人物。在繁體字中,這個短語的寫法是「銅筋鐵骨」。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銅、筋、鐵、骨的寫法稍有不同。例如,銅的古代寫法是「銅」,筋的古代寫法是「脧」,鐵的古代寫法是「鐵」,骨的古代寫法是「骨」。
1. 他的身上流淌着銅筋鐵骨般的勇氣,面對困難從不退縮。
2. 這座城市經曆了重重災難,但它的人民依然展現出銅筋鐵骨的意志。
1. 銅山鐵壁:形容防守嚴密,堅不可摧。
2. 鐵石心腸:形容人心冷酷無情。
3. 鐵證如山:形容證據确鑿,無法否認。
1. 鋼筋鐵骨
2. 鐵腕銅心
柔腸寸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