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同長在一個蒂上。古時常以為祥瑞之征。 晉 潘尼 《安石榴賦》:“千房同蔕,十子如一。”《宋書·符瑞志下》:“ 建興 二年六月,嘉禾生 平州 治,三實同蔕。”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職事修,人俗化,嘉禾生,白鵲集,蒼烏來巢,嘉瓜同蔕聯實。”
“同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多個果實或植物器官(如花、瓜等)共同生長在同一個蒂上。這種自然現象在古代被視為祥瑞之兆,常與豐收、和諧等寓意相關聯。
象征意義
古人認為“同蔕”象征吉祥、團結或政通人和。例如:
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如《宋書·符瑞志》記載“三實同蔕”的嘉禾記錄,反映古代對祥瑞的重視。
相關詞彙
與“同蔕”相關的成語包括“根深蔕結”“瓜熟蔕落”等,均以植物生長現象引申出人事或哲理。
“同蔕”本為植物學現象,因罕見性被賦予文化内涵,成為古代文學和史書中表達吉祥、昌盛的重要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典》《宋書》等來源。
《同蔕》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同心協力,合作互助。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同和蔕。
拆分《同蔕》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同蔕》是出自《左傳》中的《襄公二十七年》篇。在上古時期,人們非常重視親情和友情,深知通過合作共同努力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因此,《同蔕》一詞被用來描述人們在共同目标下團結一緻,互幫互助的精神。
《同蔕》的繁體字為「同藁」。
在古時候,寫作《同蔕》的漢字有所不同。其中,《同》的寫法為「不勝」,而《蔕》的寫法為「盾韭」。
這裡給出一些使用《同蔕》這個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同蔕》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與《同蔕》意義相近的詞語:
以下是與《同蔕》意義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