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銅牆鐵壁 ”。
“銅城鐵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本義:
原指用銅鑄造的城牆和鐵打造的壁壘,比喻防禦工事極其堅固,難以攻破。例如清代文獻記載:“民間之作寨堡者,亦饬令仿效為之,處之銅城鐵壁矣”。
引申義:
也可比喻緊密團結、牢不可破的集體或組織。例如:“軍民同心,形成了一道銅城鐵壁”。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嚴如熤的《三省邊防備覽》,後逐漸演化為通用詞彙,強調防禦或團結的雙重含義。
《銅城鐵壁》是一個成語,意指某個地方的防禦非常堅固,如同由銅築成的城牆,或者由鐵構成的防禦設施一樣堅不可摧。
《銅城鐵壁》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銅的部首是钅,總筆畫數為14;城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為12;鐵的部首是钅,總筆畫數為10;壁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為33。
《銅城鐵壁》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後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某個地方的防守非常堅固,無法攻破。
《銅城鐵壁》是《銅城鐵壁》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銅、城、鐵、壁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保持了基本的結構和意義。
1. 他們建立了一道《銅城鐵壁》,成功地抵擋了敵人的進攻。
2. 這個團隊有着堅如《銅城鐵壁》的信念,決不輕易放棄。
城池、堅固、防禦、抵擋
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紙糊城牆、明顯漏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