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遠。《明史·外國傳六·浡泥》:“稽之載籍,自古逷遠之國,奉若天道,仰服聲教,身緻帝廷者有之。” 章炳麟 《訄書·相宅》:“定鼎者南方誠莫 武昌 若,尚賓海之建都者,必逷遠 武昌 。”
“逷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ì yuǎn,主要表示遙遠、深遠的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逷遠”由“逷”和“遠”組成,強調事物在時間、空間或程度上的遙遠與深遠。例如:
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例如:
“逷”是“逖”的異體字,本義為“遠”,古文寫作“逷”;“遠”則直接指距離或時間的長久。兩者結合後,詞義更加強調“超乎尋常的遙遠”。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逷遠之國”指地理上遙遠的邦國,“逷遠聲教”則可能形容文化影響的深遠。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明史·外國傳》或章炳麟著作。
「逷遠」(tì yuǎn)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含義。這個詞由「⻄」和「遙」兩個部首組成。
「⻄」是一個獨立的部首,也可以獨自充當一個字義。它表示方向,指的是西方。
「遙」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是「辶」和「䒑」,由「辵」和「䒑」兩個部首組成。 「辶」是表示行走的部首, 「䒑」是一個獨立的部首,也可以獨自充當一個字義,意味着繩子系在樹枝上。整個部首「辶」和「䒑」表示行路繩遠,引申為遠方。在「逷遠」這個詞中,「遙」表示遠離。
「逷遠」的意思是遠離或者遠去。它來源于《詩經·小雅·大東》一篇,用來形容一個地方非常遠,相對較為崇高的位置。
在繁體中,「逷遠」可以寫作「逖遠」。
在古時候,「⻄」的寫法有「西」的圖形,「遙」的寫法為「遙」。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逷遠」這個詞:
1. 山水逷遠,如行雲流水。
2. 那個村莊在逷遠的地方,很難到達。
組詞:逷遙、逷遠萬裡、逷遠天涯。
近義詞:遠離、遠去、遠方。
反義詞:歸來、返回、回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