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绨袍之義”是一個成語,比喻不忘舊日的交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绨袍”指用粗絲綢制成的袍子。該成語源自戰國時期範雎與須賈的故事:範雎曾受須賈迫害,後顯貴時,須賈因恐懼而贈其绨袍,範雎念舊情未加報複,體現了對故人恩情的銘記。
該成語強調人情義理,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對舊友恩情的感念,兼具曆史典故與情感内涵。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或《聊齋志異》原文。
绨袍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意思是一種質地較為厚實的長衫。我們來看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绨袍的拆分部首是纟(纖維),衤(衣物)。它一共由17個筆畫組成,其中纟部有8個筆畫,衤部有9個筆畫。
绨袍這個詞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在《東周列國志》一書中,就有“王與群臣服绨袍”一句,用來形容王公貴族穿着厚實的長衫。在古代,绨袍是一種高貴的衣着象征,隻有貴族或者高官顯貴才有資格穿绨袍。
在繁體字中,绨袍的寫法為縶袍。雖然繁體字的書寫稍微複雜一些,但傳承了漢字的傳統文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在有些不一樣。绨袍在古漢字中的寫法是绨㝉。可以看出,绨袍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更加簡化,但仍然保留了衣物的部首,以及厚實的意思。
例句: 1. 他穿着一件绨袍,氣質非常高雅。 2. 這種绨袍用料上乘,做工精緻。
組詞:绨布、袍子、绨綢、衣袍。
近義詞:長袍、長衫。
反義詞:薄衫、短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