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谒的意思、庭谒的詳細解釋
庭谒的解釋
庭參。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續史》:“ 王忠肅 提督 遼東 軍務,總兵以下庭謁。”《明史·張永明傳》:“故事,京官考滿,自翰林外皆報名都察院,修庭謁禮。”參見“ 庭參 ”。
詞語分解
- 庭的解釋 庭 í 堂階前的院子:庭院。庭園。庭除(“除”,台階)。 廳堂:庭宇。庭闱(父母所屬内室,借指父母)。庭訓(父親的教誨,亦指家教)。家庭。 審判案件的處所或機構:法庭。 古同“廷”,朝廷。 筆畫數:
- 谒的解釋 谒 (謁) è 拜見:谒見。拜谒。進谒。 說明,陳述,告發:請谒其故。 請求:谒歸。谒醫。 名帖:“使者懼而失谒,跪拾谒”。 掌管晉見的近待。 '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庭谒”是漢語古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庭參”,指古代下級官員在公開場合或特定禮儀中拜見上級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庭谒(tíng yè)意為在廳堂或官署中按禮節正式拜見尊長或上級,屬于古代官場禮儀的一部分,強調公開性和規範性。
2. 曆史用例與文獻出處
- 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續史》記載:“王忠肅提督遼東軍務,總兵以下庭谒”,說明明代武将需向提督行庭谒禮。
- 《明史·張永明傳》提到,京官考核期滿後(除翰林官外),需至都察院報名并行“庭谒禮”,體現其作為官方流程的規範性。
3. 使用場合與相關詞條
- 庭參:與“庭谒”同義,指下級官員在公堂上行禮,常見于宋明文獻。
- 適用對象:多用于官員、士人階層,如總兵拜見提督、京官拜谒都察院等。
4. 補充說明
- 該詞現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其核心在于體現古代等級制度中的禮儀規範,與私下拜見(如“私谒”)形成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庭參”等關聯禮儀,可參考《明史》或《四友齋叢說》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庭谒》的意思
《庭谒》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公務或私事上去拜會,向某人請教或道賀,進而表達敬意或感激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庭谒》由兩個部首組成:一是“廣”部,表示庭院;二是“言”部,表示言談。筆畫總共有11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庭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周禮·春官宗伯第二十二》中,古時候也有“廳谒”一詞,表示官職上的拜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曾經有所變化,例如《庭谒》在古代有時會寫成“庁謁”,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的寫法逐漸統一為“庭谒”。
例句
他前去庭谒高級官員,表示對他的敬意。
組詞
- 庭院:指大戶人家或官府中的院子。
- 會谒:表示拜會或會見。
- 谒見:指拜見高級官員或貴族。
近義詞
- 拜訪:表示去拜會、探望或訪問。
- 探望:表示去看望或拜訪。
反義詞
- 逃避:表示回避或躲避。
- 忽視:意思是不重視或不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