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朝廷上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數言 魏其 、 武安 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并斬若屬矣。’”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下》:“上善《穀梁》,後大儒 蕭望之 等廷論二家同異,多從《穀梁》。由是《穀梁》學復興。” 宋 陳亮 《王珪确論如何》:“諸公亦奮然并見其才,而無相媢之意,雖至於廷論之際,辯其所長,如數黑白,則諸公豈不各以自6*慰哉!”
(2).朝廷上的議論。 明 王世貞 《少保王公督府奏議序》:“下有不一之将心,而上有不一之廷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廷論漢語 快速查詢。
“廷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在朝廷上辯論
指古代官員在朝堂上針對政事或學術問題展開的公開辯論。例如《史記》記載漢武帝時大臣因“廷論”魏其侯與武安侯的紛争而引發争執。
朝廷的議論
泛指與朝政相關的讨論或決策,如《後漢紀》中提到大儒蕭望之等人在朝廷讨論《穀梁》與《公羊》的學術差異。
該詞多用于史書或古文,例如宋代陳亮在《王珪确論如何》中描述官員“廷論”時“辯其所長,如數黑白”,體現了古代政治活動的公開性與争議性。
廷論是一個漢語詞彙,該詞由“廷”和“論”兩個字組成。廷論的意思是在廷(指官府)中進行的論辯、讨論。
廷:由“廣”部和“廴”部組成,總計6個筆畫。
論:由“言”部和“侖”部組成,總計6個筆畫。
“廷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府中的庭審和讨論。在古時,官府中的案件和問題需要經過有關官員舉行廷議和讨論進行決策。因此,“廷論”的意義漸漸擴展為非官方的論辯和讨論。
《廷論》的繁體字形為「廷論」。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廷論》這個詞的古代寫法中,主要的字形并未發生較大改變。
1. 在官場上,經常會進行激烈的廷論。
2. 各方代表圍繞着這個重要議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廷論。
1. 廷議:指在官府中進行的讨論和決策。
2. 廷臣:指在宮廷中供職的官員。
辯論、讨論、争論
一言堂、獨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