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筳篿 ”。
關于“筳篅”一詞的解釋,目前可查證的信息較為有限。根據漢字構形和古籍記載,可作如下分述:
1. 單字解析
2. 組合詞推測 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及現代漢語詞典,可能為以下情況之一:
建議: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精準考釋;若為現代生造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專業辭書核實。
《筳篅》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文、古詩中。它指的是一種古代的樂器,類似于現代的竹笛。《筳篅》也可引申為音樂、樂曲的意思。
《筳篅》的部首是竹(⺮),在《說文解字》中屬于“立”部,後來也有人将它歸為“竹”部。
按照《康熙字典》的解釋,它的總筆畫數是20畫。
《筳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召南·四月》:“筳篅陶潛,鐘鼓與群音。”
古代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箙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筳篅》的字形為「竹ㄐ⺄ㄨㄢ」。
1. 樂隊演奏着美妙的筳篅,音樂傳遍整個宮殿。
2. 她手捧着筳篅,吹奏出動人心魄的旋律。
組詞:筳竹、篅管、箙簧。
近義詞:笛子、簫(xiāo)、箫(xiāo)。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