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靠體力進行的生産勞動。《詩刊》1978年第2期:“倒車鏡,照人心,機手心裡一盞燈,前輩體力勞動苦,變做馬達力無窮。”
“體力勞動”是指主要依靠人體肌肉和體力消耗來完成的工作類型,其核心特征是依賴身體力量而非智力或專業技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體力勞動需要直接運用身體機能進行生産或服務,例如搬運重物、操作機械、建築作業等。這類工作往往伴隨較高的能量消耗和重複性動作。
主要特點
常見職業領域
涵蓋農業(種植/收割)、制造業(裝配線工人)、物流(搬運/裝卸)、服務業(保潔/餐飲後廚)等行業。
與腦力勞動的區别
體力勞動側重生理機能(如體力、手眼協調),而腦力勞動以知識處理為主(如編程、數據分析)。但現代工作中兩者常結合,例如工程師需實地操作設備。
社會與經濟意義
體力勞動是基礎産業的重要支撐,雖然自動化技術逐步替代部分崗位,但在建築維護、緊急救援等領域仍不可替代。社會需關注體力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如工傷保險、合理工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行業案例或相關政策,建議查閱勞動部門發布的職業分類手冊。
體力勞動是指以肌肉力量為主要手段進行的勞動工作。
體力勞動的拆分部首是“⺈”(力字旁),總共有7畫。
體力勞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它的意思來自于古人對人體力量的認知和工作方式的描述,反映出以人體肌肉力量為主要工具的勞動方式。
體力勞動的繁體字是「體力勞動」。
在古代,體力勞動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基本的核心意思仍然存在。
1. 農民在農田裡進行體力勞動,努力耕耘土地。
2. 建築工人需要進行各種體力勞動,如搬運磚塊和敲打混凝土。
1. 體力勞動者
2. 體力勞動力量
3. 體力勞動條件
1. 體力活動
2. 勞力工作
3. 力氣活
1. 腦力勞動
2. 智力勞動
3. 精神勞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