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ep aloud;cry;wail] 放聲地哭
(1).放聲地哭。《荀子·非相》:“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 唐 王建 《原上新居》詩之五:“春來梨棗盡,啼哭小兒飢。” 魯迅 《墳·未有天才之前》:“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2).特指猿啼。 唐 白居易 《寄微之》詩之五:“ 秦 女笑歌春不見, 巴 猿啼哭夜嘗聞。”
“啼哭”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指放聲哭泣,通常用于描述因悲傷、痛苦或情緒激動而大聲哭泣的行為。例如:“小兒饑餓時啼哭不止”“刑場上的呼天啼哭”等場景。
本義
指人類因極度悲傷、痛苦或激動而發出的哭聲。如《荀子·非相》中的“莫不呼天啼哭”,以及魯迅《未有天才之前》提到的嬰兒啼哭。
特指猿啼
在古詩詞中,“啼哭”也用于形容猿猴的叫聲。例如白居易《寄微之》中的“巴猿啼哭夜常聞”,通過拟人化表達哀婉意境。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啼哭”不僅用于描述人類的悲傷情緒,也在文學中擴展至自然意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
啼哭是指嬰兒或小孩發出尖銳的聲音表達悲傷、痛苦或不滿等情感。它是一種哭泣的表現形式,通常伴隨着眼淚和嗚咽聲。
啼哭的拆分部首是口,共有5個筆畫。
啼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初的寫法為「啼哭」,後來簡化為現代漢字的「啼哭」。繁體字保留了「啼」和「哭」的結構和筆畫。
在古代,「啼哭」的寫法有多種變體,包括「啼泣」、「啼啼哭哭」等。這些變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出現,但都代表了相同的意思。
1. 嬰兒因饑餓才不停地啼哭。
2. 深夜裡,孩子的啼哭聲傳遍整個街區。
1. 悲啼:悲傷地哭泣。
2. 啼笑皆非:既哭又笑,形容情緒複雜或莫名其妙。
3. 啼饑號寒:形容饑寒時的哭聲。
1. 哭泣:指因悲傷、痛苦或不滿而大聲哭。
2. 哀嚎:指因極度痛苦或悲傷而發出的哭聲。
歡笑:指因開心、快樂而發出的笑聲,與哭泣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