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戎族的一支。分布在今 山西省 運城縣 中條山 北的 鳴條崗 一帶。《竹書紀年》卷下:“﹝ 周宣王 ﹞三十八年,王師及 晉穆侯 伐 條戎 、 奔戎 ,王師敗逋。”《後漢書·西羌傳》:“後五年,王伐 條戎 、 奔戎 ,王師敗績。”
“條戎”是古代中國西北地區戎族的一個分支,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以下為詳細解釋:
“條戎”指古代戎族的一支族群,主要活躍于西周至春秋時期。其名稱可能源于活動地域“中條山”或“鳴條崗”(今山西省運城市境内)。
根據《竹書紀年》《後漢書》等文獻記載,條戎的聚居地位于今山西省運城市中條山北麓的鳴條崗一帶。該區域是古代黃河中遊的重要戰略要地。
“戎”在古漢語中泛指兵器、軍隊或西方少數民族(如西戎、犬戎)。結合“條”的地名特征,“條戎”可理解為“居于鳴條崗一帶的戎族”。
現代學者多依據考古和文獻考證條戎的分布與曆史活動,但具體文化特征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需注意,部分網絡釋義(如将“條”解釋為量詞)屬于誤讀。
提示: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如《竹書紀年》《後漢書·西羌傳》),可參考、4、5等來源。
《條戎》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猛烈的戰争、戰鬥或戰争狀态。它常用來形容戰争的兇猛和激烈。
《條戎》的拆分部首是“⺮”和“戈”,分别表示竹子和戈這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4。
《條戎》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戰國時期文字記載的一種形容詞。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詞語,用來表示戰争的猛烈和激烈。
《條戎》的繁體字為「條戎」。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對于《條戎》,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然而,由于沒有特定的古代寫法資料,我們無法确定其具體的古代寫法。
1. 那場戰争是一場慘烈的《條戎》,無數人失去了親人。
2. 他毫不畏懼地加入這場《條戎》,為國家的和平而奮鬥。
組詞:激戰、武力、兵戎、決戰
近義詞:激烈、兇猛、戰争、殘酷
反義詞:和平、安甯、友誼、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