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農田的制度。《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 唐 賈公彥 疏:“鄉之田制與遂同,故知旌節是鄉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貨志上一》:“其田制為三品:以膏沃而無水旱之患者為上品,雖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無水旱之慮者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為下品。上田人授百畝,中田百五十畝,下田二百畝,并五年後收其租,亦隻計百畝,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課。”《清史稿·食貨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設官莊,以近畿民來歸者為莊頭,給繩地,一繩四十二畝。”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在 新疆維6*吾爾自治區 發現的 吐蕃 文中,有一則關于田制的記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田制漢語 快速查詢。
“田制”是中國古代關于農田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制度體系,其核心内容涉及土地分配規則、耕作管理及稅收政策。以下是詳細解釋:
田制指古代中國為規範農田使用而制定的制度,包括土地分配方式、耕種面積限制、稅收标準等。它不僅是經濟管理手段,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
田制在古籍和詩詞中多有提及,如《周禮》記載鄉、遂地區的田制管理(),宋代高斯得詩句“井卦分明說勞農,周人田制寓其中”也反映了其影響()。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宋史·食貨志》等文獻來源()。
田制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田”和“制”兩個部分組成。
田(甲字旁,田字底)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意為田野、田地。田的構字部首是甲字旁,表示該字與農田相關。田字的筆畫數為5畫。
制(刀字旁,貝字底)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意為制作、規定。制的構字部首是刀字旁,表示該字與刀具、制作相關。制字的筆畫數為8畫。
田制這個詞的來源是由“田”和“制”兩個漢字組合而成,意為對于農田的管理和規定。
《田制》一詞的繁體字為「田制」。
在古代漢字中,田制這個詞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由田和制兩個字組合而成。
田制是古代社會中重要的一項制度,用于管理和分配耕地資源。
田園、農田、田地、田主、田舍、田單
農田制度、田地管理、田産規定
自由耕地、無田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