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動敵方。 三國 魏 曹植 《鹖賦》:“若有翻雄駭遊,孤雌驚翔,則長鳴挑敵,鼓翼專場,踰高越壑,雙戰隻僵。”《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橫挑彊 胡 ” 李善 注引 臣瓒 曰:“挑,挑敵求戰也。” 宋 葉適 《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用事者專國久,規釣奇功,威服内外,術不素講,而先事挑敵。”
“挑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āo dí(注音:ㄊㄧㄠ ㄉㄧˊ),其核心含義為“挑動敵方”,即通過言語或行動故意引發對方的敵意或攻擊性。
基本詞義
指主動挑釁、激怒敵方,使其采取對抗行為。例如《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李善注引臣瓒曰:“挑,挑敵求戰也”,即通過挑釁迫使敵方應戰。
古典文獻用例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軍事、政治或人際沖突中的主動挑釁行為,含一定貶義,暗示策略上的冒進或不智。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的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權威漢語工具書或相關曆史文本。
挑敵(tiāo dí)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其中,「挑」是由「扌」和「兆」兩個部首組成,總計7畫;「敵」由「攵」和「氐」兩個部首組合而成,一共13畫。
「挑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法和戰争策略中。在戰争時期,敵人往往分散在多個地點或者是集結在要塞等防禦工事中,這就需要根據敵情和戰略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地點來進行攻擊。這種選擇攻擊目标、尋找對手弱點的行為,就稱為「挑敵」。
在繁體字裡,「挑敵」可以寫作「挑敵」。
在古代,「敵」這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在金文和篆書中,「敵」是由兩個「攵」字組成,表示戰鬥中與敵對方相遇和交戰的意思。例如:「敵對」、「敵人」。
「挑敵」這個詞主要用于描述選擇戰争中對手和目标的行為。例如:「在戰場上,我們需要精确地挑敵,以求取得最佳的戰鬥結果。」
與「挑敵」相關的組詞有:挑選、挑戰、敵視。
與「挑敵」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選擇對手、選擇目标、選擇敵人。
與「挑敵」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惜敵、避敵、回避敵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