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鎮圭。六瑞之一。為古代帝王受諸侯朝見時所執,象征安定天下四方之意。《周禮·秋官·小行人》:“成六瑞,王用瑱圭。” 陸德明 釋文:“瑱, 劉 :吐電反。案王執鎮圭,瑱宜作鎮音。”參見“ 鎮圭 ”。
關于“瑱圭”的詞義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瑱圭(拼音:tiàn guī,部分文獻注音為dǎn guī)是古代帝王在諸侯朝觐時手持的禮器,屬于“六瑞”之一。其名稱與“鎮圭”相通,象征帝王對天下的統治與安定。
象征意義與用途
瑱圭作為權力象征,主要在帝王接受諸侯朝見時使用,寓意“安定四方”。據《周禮》記載,不同等級的貴族使用不同形制的圭,如“王用瑱圭,公用桓圭”(),體現等級制度。
結構與曆史文獻依據
該器物由玉制成,“瑱”為左右結構,“圭”為上下結構()。《周禮·秋官·小行人》等文獻記載了其具體使用場景,表明其在周代禮制中的重要地位。
注:關于拼音差異,可能存在文獻傳抄或方言差異,但主流讀音為“tiàn guī”。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或權威曆史典籍。
瑱圭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zhēn guī。
瑱圭的部首是玉,筆畫數為19畫。
瑱圭在古代字典中的寫法為「璋圭」,拆分後的部首為「璋」和「土」,瑱圭的含義為玉器。
繁體字中,瑱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瑱圭的例句:
他從古墓中發現了一尊瑱圭,價值連城。
這件瑱圭是由上古時期的玉匠精心制作而成。
通過對瑱圭的形制分析,可以了解到某個曆史時期的文化特征。
瑱圭的組詞有:瑱圭玉、古瑱圭、玉瑱圭等。
瑱圭的近義詞有:璋、玉璋、玉器等。
瑱圭的反義詞是:非玉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