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七:“ 漢 滕公 薨,求葬 東都 門外。公卿送喪,駟馬不行,跼地悲鳴,跑蹄下地得石,有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籲嗟 滕公 居此室。’遂葬焉。”後因以“滕室”稱墓穴。 唐 張九齡 《王府君墓志銘》:“合如防墓,開彼 滕 室。”參見“ 滕公佳城 ”。
“滕室”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釋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和語境區分:
基本釋義
指獨自守着空房子,形容孤獨無依的狀态。此處的“滕”為人名,“室”為房屋,組合後比喻獨居的孤寂情景。
出處與演變
源自《楚辭·離騷》中“滕之未孩”,原指楚國滕王宮殿的華美,後引申為孤獨的象征。現代多用于描述人在家中或社交場合中的寂寞境遇。
使用場景
適用于文學表達或日常描述,如:“老人獨居多年,頗有滕室之歎。”
曆史典故
出自晉代張華《博物志》:漢滕公去世後,送葬隊伍的馬匹悲鳴不前,蹄下發現刻有“籲嗟滕公居此室”銘文的石頭,遂葬于此地。後世以“滕室”代指墓穴。
文獻例證
如唐代張九齡的墓志銘中寫道:“合如防墓,開彼滕室”,此處“滕室”即指埋葬之地。
《滕室》是一首古代詩歌,常用于稱呼滕王閣、滕王廟等地方,也表示滕王家族。
《滕室》由水部部首的 "氵"(三點水)和屍部部首的 "亻"(人)組成。
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 "氵"(三畫)和 "亻"(二畫),總共五畫。
《滕室》最早出自《楚辭·天問》篇,是中國古代文學家屈原所寫。
《滕室》的繁體字是 "滕室"。
古時候,人們寫漢字時使用的是篆書,所以《滕室》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會有所不同。
1.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滕室》中的一句詩句。
2. 他的家族莊園就像是一座《滕室》,富麗堂皇。
滕王廟、滕王閣、滕王高閣、滕王浦、滕王井、滕王墳、滕王寶藏
室内、房間、住所、居所
戶外、田野、野外、外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