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上的門。 明 張居正 《聖人出》:“龍飛清漢,矯翼天閶。” 清 曹寅 《雪晴踏月歸西堂》詩之一:“乍闔天閶烏未栖,朦朧霽色樹全迷。”
(2).皇宮的大門。 明 王世貞 《鄭君義方亭》詩:“一經為世業,雙璧奏天閶。”
(3).指兩峰對峙之處,因其形似門扉,故雲。 潘飛聲 《題披秘石門》詩:“羣山鬱幽閟,巉絶排天閶。”
“天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及使用場景:
天上的門
該詞最早指代神話中天界的門戶,象征通往天界的通道。如明代張居正在《聖人出》中寫道:“龍飛清漢,矯翼天阊”,以“天阊”形容龍飛升天的壯闊景象。
皇宮的大門
引申為對帝王居所的尊稱,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清代曹寅在《雪晴踏月歸西堂》中用“乍阖天阊烏未栖”描繪宮門威嚴之态。
自然山勢的象征
用于形容兩座山峰對峙形成的天然門戶狀景觀。例如潘飛聲《題披秘石門》中“巉絕排天阊”,以此比喻險峻山形。
文學意義:該詞常見于古典詩文,通過具象的“門”來隱喻抽象概念(如天界、皇權、自然奇觀),帶有濃厚的詩意和象征性,多用于營造宏偉或神秘的意境。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
《天阊》(tiān chāng)是一個漢語詞組,意為“天空的廣闊”或者“天空的遼闊”。它形容天空的廣袤無際,給人以無限遐想和開闊的感覺。
《天阊》一共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天"的解釋是指天空,是一個天字旁,它的聲旁是日(rì),在筆畫上是五畫;"阊"表示廣大遼闊,是一個門字旁,它的聲旁是倉(cāng),在筆畫上也是五畫。
《天阊》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李白的詩《塞下曲六首之一》:“烽火集蒼阻,千山生響障。旌旗蔽空阊,山河無際萬。” 這裡,李白把“天阊”用來形容戰争中的遼闊天空。
在繁體字中,"阊"字的寫法相同,隻是"天"字被寫成繁體的"天",即"天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天"字的提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是"大"加上一個"小",表示天大地小的意思。後來演變成現代的"天"字。而"阊"字的形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所改變,最初時它形似舊時的音樂編鐘。
1. 頭仰望着天阊,我感到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解放。
2. 那座山峰聳立在天阊之間,壯麗景色讓人癡迷。
組詞:天空、天地、闊大
近義詞:天空、廣袤、無垠
反義詞:狹小、狹窄、有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