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稱護胎釉。塗抹在陶器胎釉之間的薄層泥漿。作用是保護陶胎,美化陶面。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有時在上彩之前還塗上一層白色或淺紅色的陶衣,使整個畫面更為鮮豔奪目。”
陶衣是古代陶器制作中的一種重要工藝,主要用于裝飾和保護陶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陶衣又稱“護胎釉”或“化妝土”,是用細陶土或瓷土調成泥漿後,塗抹在陶器胎體表面的薄層。主要作用包括:
陶衣技術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彩陶。原始先民利用天然礦物泥漿在陶器表面繪制圖案,既記錄生活也表達精神訴求。商代壯族先民已應用陶衣裝飾陶器,如廣西武鳴出土的壺、缽等器物。
陶衣呈色的差異源于原料中的金屬氧化物含量:
傳統陶衣工藝演變為“化妝土技術”,廣泛應用于現代陶藝創作,既保留古樸質感,又結合新材料實現肌理與色彩的創新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細節或考古案例,可參考知網學術文獻(來源)。
陶衣是一個漢語詞語,由“陶”和“衣”兩個字組成。其中,“陶”字的拆分部首是阜,總筆畫數為6;“衣”字的拆分部首是衣,總筆畫數為6。
“陶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衣裳》:“衣錦尚絅羽,惟君有所慕。”這句詩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後來形容穿着華麗光鮮。而後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裝飾華麗、打扮好看。
繁體字“陶衣”的寫法是「陶衣」。
在古時候,陶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的寫法以及其标準化後,我們使用的是現代的寫法。
他身上的陶衣閃耀着金光。
她穿上一身華麗的陶衣,顯得嬌豔動人。
陶瓷、陶器、陶壇、衣冠楚楚、衣食父母
錦衣、華服、盛裝、華麗
褴褛、破舊、破爛、不修邊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