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枭的别稱。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三:“桃實經冬不落者,俗謂之桃奴。”參見“ 桃梟 ”。
“桃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指桃樹(薔薇科植物)未成熟時自然脫落的幼果,經曬幹後稱為桃奴。這種現象多因授粉不良、氣候異常(如低溫、幹旱)或品種特性導緻,常見于北方桃樹品種。
别名與特征
又名桃枭,特指冬季仍懸挂在桃樹上、次年正月采摘的幹枯果實,其味苦、性溫,略帶毒性。
藥用價值
桃奴在中醫中被稱作“癟桃幹”或“碧桃幹”,具有止汗、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盜汗、瘧疾、腹痛及吐血等症狀。
鑒别與規範
需注意并非所有幹枯桃實均可入藥,需符合特定性狀标準。例如,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已開展桃奴對照藥材标定工作,以确保藥材真僞。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桃奴”為成語,比喻被欺壓的弱勢群體(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衍生或誤傳。
“桃奴”的核心定義與桃樹果實相關,既是植物生長異常現象的表現,也是傳統中藥的重要原料。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藥理或植物學機制,可參考《本草綱目》或現代藥材鑒定标準。
桃奴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桃子的奴隸,即桃樹上的花朵或果子。可以用來比喻人們在某種情況下的被動或無奈。
桃奴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桀字旁),它的筆畫數是9畫。
桃奴這個詞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家賈仲明的《桃花源記》中。在故事中,一個漁夫迷失在山林深處,偶然發現了一個隱居的村莊,這個村莊的人們過着自給自足、安甯幸福的生活,與世隔絕。文中用桃林作為象征,因此稱那個隱居的村莊為桃花源。而桃奴則指的是桃花源中的居民,他們過着自由自在、沒有壓力的生活。
繁體字“桃奴”為“桃奴”,拆分部首和筆畫數不變。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桃奴”寫作“桃傩”。在現代漢字的标準表記法尚未确定之前,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1. 小明感歎道:“我覺得自己像是桃奴,受人擺布。”
2. 雖然生活不如意,但他們堅持自己的信念,絕不當桃奴。
桃林、桃花、桃臉
奴役、束縛、受制于人
自由、獨立、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