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sso;noose] 帶套的繩索
古代交戰時用以擒拿敵人的繩索。《水浒傳》第五五回:“ 一丈青 便把雙刀掛在馬鞍鞽上,袍底下取出紅錦套索,上有二十四箇金鈎,等 彭玘 馬來得近,扭過身軀,把套索望空一撒,看得真切, 彭玘 措手不及,早拖下馬來。”
“套索”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套索指帶套的繩索,通常用皮革或麻繩制成,一端有可收縮的活結。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投擲或環繞目标物進行束縛,常見于捕捉動物或限制行動的場景。
二、曆史與使用場景
三、典型例句 • 字面使用:“獵人抛出套索,精準套住野鹿的頸部。” • 比喻使用:“繁文缛節成了職場發展的無形套索。”
四、補充說明 拼音為tào suǒ,英文可譯為lasso或noose。其形态在不同文化中略有差異,例如蒙古族套馬杆與北美牛仔套索的材質、使用手法各有特色。
《套索》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有多重含義和用法。在不同的語境中,它可以指一種用來捆綁、束縛的工具,也可以指控制、操縱他人的手段。
《套索》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纟”(纟為纖的變體,表示與纖維相關),右邊的部首是“糹”(糸的變體,表示與絲綢相關)。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這個字共有9畫。
《套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牧民生活。在牧民的日常生活中,套索是用于捆綁牲畜、牽引馬匹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在草原上控制動物的行動,保證牲畜群的安全。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引申為捆綁、約束、控制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套索可以寫作「套索」,其字形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套索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套索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它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1. 他用套索把馬牽住了。
2. 這個詐騙團夥利用各種手段,把投資者套在了套索上。
套索可以通過與其他字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 套餐:指一系列搭配好的食物或商品組合。
- 索賄:指利用職權或權力進行貪污、受賄。
- 投套:指把動物裝進套子或籠子中。
套索的近義詞包括繩索、系繩,它們都指用于捆綁、束縛的工具。相反地,解套則表示解除束縛、擺脫控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