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濤與急流。《漢書·揚雄傳上》:“終回復於舊都兮,何必 湘 淵與濤瀨!” 宋 蘇轼 《戲作放魚》詩:“但愁數罟損鱗鬣,未信長堤隔濤瀨。”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李靖》:“時秋潦,濤瀨漲惡。”
“濤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āo lài,其核心含義指波濤與急流。以下為詳細解釋:
《漢書·揚雄傳上》
“終回復於舊都兮,何必湘淵與濤瀨!”
(表達對自然險阻的感慨,暗喻人生境遇的波折)。
蘇轼《戲作放魚》
“但愁數罟損鱗鬣,未信長堤隔濤瀨。”
(通過“濤濑”暗喻外界威脅,呼籲保護弱小)。
馮夢龍《智囊補·兵智·李靖》
“時秋潦,濤瀨漲惡。”
(描述秋季水勢的兇險,烘托軍事行動的艱難)。
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書面語中,形容自然景觀的壯闊或隱喻人生、社會的動蕩起伏。例如:
“江海交彙處,濤濑轟鳴,如天地之交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背景,可參考《漢書》、蘇轼詩集等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查詢。
“濤濑”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氵”和“淚”,并且共有14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一書中,意為水流湍急的樣子。
在繁體中,濤濑的寫法并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濤濑的寫法并沒有發生顯著的改變。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波濤洶湧,激起了幾丈高的浪花。
2. 小船在濤濑中颠簸不已。
3. 大雨過後,濤濑聲響徹雲霄。
一些組詞包括:
1. 波濤:像濤濑一樣洶湧激蕩的波浪。
2. 激濤:激烈洶湧的波浪。
3. 濤聲:濤濤的聲音。
一些近義詞包括:
1. 狂濤:狂暴的波浪。
2. 波浪:海洋或湖泊表面的起伏的水。
一些反義詞包括:
1. 平靜:沒有波浪或波濤的狀态。
2. 安定:穩定和平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