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價值生産率英文解釋翻譯、邊際價值生産率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marginal value productivity
分詞翻譯:
邊際的英語翻譯:
bound; boundary; limit
價值的英語翻譯:
price; cost; merit; purchase; use; value; worth
【醫】 value
【經】 value; worth
生産率的英語翻譯:
【經】 production rate; productivity; rate of production; throughput
專業解析
邊際價值生産率(Marginal Value Productivity, MVP),在經濟學中更常被稱為邊際收益産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MRP),是一個核心概念,用于衡量每增加一單位生産要素(如勞動力、資本)的投入所帶來的總收益(或總價值)的增加量。它結合了要素的邊際物質産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MPP) 和産品的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 MR)。
核心定義與公式
邊際價值生産率(MVP)或邊際收益産品(MRP)的數學表達式為:
$$
MVP = MRP = MPP times MR
$$
其中:
- MPP (邊際物質産品):指在其他生産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總産量的增加量。
- MR (邊際收益):指增加一單位産品銷售所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
因此,MVP/MRP 衡量的是增加一單位生産要素投入所能帶來的總收益的增量。它反映了該要素對企業總收入的邊際貢獻。
關鍵經濟含義與應用
-
生産要素需求的決定因素:
- 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完全競争的産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條件下,會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雇傭或使用生産要素直到其邊際收益産品(MRP)等于該要素的邊際成本(即要素價格,如工資率 W)為止。即:
$$
MRP = W quad text{(對于勞動力)}
$$
$$
MRP = r quad text{(對于資本,r 為利率)}
$$
- 這意味着MVP/MRP 曲線實際上構成了企業對生産要素的需求曲線。企業隻願意為額外一單位要素支付不超過該要素所能帶來的額外收益(即 MVP/MRP)。
-
價值創造與分配:
- MVP/MRP 理論是新古典經濟學中解釋要素報酬(如工資、利息、地租) 的基礎。在理想化的完全競争市場中,要素所有者獲得的報酬被認為等于其要素的邊際貢獻價值(即 MVP/MRP)。
- 例如,工人的工資理論上應等于其勞動的邊際收益産品(MRP_L)。
-
資源配置效率:
- 當所有生産要素的 MVP/MRP 都等于其市場價格時,意味着資源達到了最優配置狀态(帕累托效率)。此時,任何要素在不同用途間的轉移都無法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增加總産出或總價值。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邊際物質産品 (MPP):僅關注産量的物理增加,不考慮産品的價值或價格。
- 邊際價值産品 (MVP/MRP):在 MPP 的基礎上,乘以産品的邊際收益 (MR),将産量的增加轉化為價值的增加。當産品市場是完全競争市場時,産品的價格 (P) 是常數且等于邊際收益 (MR),此時 MRP = MPP × P。
- 邊際産品價值 (VMP):通常指在産品市場完全競争條件下,邊際物質産品 (MPP) 乘以産品的固定市場價格 (P)。即 VMP = MPP × P。在完全競争産品市場中,由于 MR = P,所以 VMP = MRP。
邊際價值生産率(MVP),即邊際收益産品(MRP),是理解企業生産要素需求、要素報酬決定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概念。它量化了每增加一單位生産要素投入對企業總收入的邊際貢獻,是企業進行最優要素雇傭決策(如雇傭多少工人、投入多少資本)的核心依據,其數值等于邊際物質産品(MPP)與邊際收益(MR)的乘積。
參考資料來源:
- Samuelson, P. A., & Nordhaus, W. D. (2010). Economics (19th ed.). McGraw-Hill. (Chapter on Distribution: Theory of Marginal Productivity)
- Mankiw, N. G. (2018).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 Cengage Learning. (Chapter on The Markets for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 高鴻業. (2014).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 (第六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 8 章:生産要素價格的決定)
- Nicholson, W., & Snyder, C. (2012). Microeconomic Theory: Basic Principles and Extensions (11th ed.). Cengage Learning. (Chapter on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Supply)
-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Marginal Productivity" 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邊際價值生産率是經濟學中結合“邊際生産率”與“邊際價值”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衡量每增加一單位生産要素投入所帶來的價值增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 邊際生産率:指每增加一單位生産要素(如資本、勞動)所增加的産量,是生産函數的一階導數。例如,資本邊際生産率即每增加一單位資本帶來的産量變化。
- 邊際價值:指每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産品的市場價值,可理解為邊際産量乘以産品價格。例如,若多雇傭一名工人多生産5件商品,每件售價10元,則勞動的邊際價值為50元。
二、公式表達
- 邊際生産率(MP):
$$ MP = frac{Delta Q}{Delta L} $$
其中,( Q )為總産量,( L )為要素投入量。
- 邊際價值(MVP):
$$ MVP = MP times P $$
( P )為産品單價。
三、關鍵特性
- 遞減規律:傳統理論認為,在技術不變時,邊際生産率會隨要素投入增加而遞減。例如,工廠持續增加機器但工人數量固定時,每台新機器的産出貢獻可能下降。
- 技術進步的影響:現實中,技術進步可能抵消遞減趨勢。例如,更高效的設備替換舊設備時,資本邊際生産率可能不降反升。
四、應用與意義
- 生産要素定價:邊際價值生産率決定要素報酬。例如,工資由勞動的邊際價值生産率決定,利息由資本的邊際價值生産率決定。
- 資源分配決策:當某産業的邊際生産率趨近零時,表明資源投入已飽和,需轉向其他領域。
五、局限性
- 假設限制:傳統理論假設技術不變,但現實中技術進步可能改變生産率趨勢。
- 價值衡量複雜性:産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邊際價值的計算需動态調整。
邊際價值生産率綜合了産量與價值維度,是微觀經濟學中分析要素投入效率的核心工具。理解時需結合具體生産函數、市場條件及技術進步等因素,避免機械套用遞減規律。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誠實雌性先熟倒選低蒎酮酸厄耳邦分子論各種成套計劃弓狀帶海運航線火焰離子質譜分析假鼻疽潰瘍性淋巴管炎近似匹配救護行為均勻材料空氣幹燥器框架結構庫柏鐐耐摩擦牢度前後尿道切開術三氯尿烷三乙铋閃爍計算機能量分解常數設備狀态寄存器舌骨大角生産效率限制收回貸款松油菇桶裝重量法唯意志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