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orynebacterium pseudodiphtheriticum; Hofmann's bacillus
霍夫曼氏杆菌(Hoffmann's bacillus)是結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舊稱術語,特指由德國微生物學家恩斯特·霍夫曼(Ernst Hoffmann)在19世紀末期研究中發現的結核病原體。該術語現多用于醫學史及微生物學文獻中,指代具有抗酸染色特性的杆狀緻病菌。
系統分類
屬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放線菌綱(Actinobacteria),與麻風分枝杆菌(M. leprae)同屬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
形态特性
菌體呈細長杆狀(0.2–0.6 μm × 1–10 μm),革蘭氏染色陽性,但更常用齊-尼氏抗酸染色法鑒别,呈現紅色短杆菌。
該菌通過呼吸道傳播,主要引發肺結核,臨床表現為咳嗽、咯血及胸痛。其細胞壁含大量分枝菌酸,可抵抗巨噬細胞吞噬并引發慢性肉芽腫性炎症。現代診斷依賴核酸擴增技術(如PCR)和結核菌素試驗。
霍夫曼氏杆菌的翻譯和定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棒狀杆菌屬解釋(Corynebacterium pseudodiphtheriticum)
根據,該菌中文全稱為“假白喉棒狀杆菌”,屬于革蘭氏陽性杆菌,通常存在于人體呼吸道,可引起機會性感染(如呼吸道炎症)。其命名源自德國細菌學家霍夫曼(Hoffmann)。
腸杆菌科亞種解釋(Enterobacter hormaechei subsp. hoffmannii)
顯示,霍氏腸杆菌霍夫曼亞種屬于陰溝腸杆菌複合體,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引發肺炎、尿路感染及敗血症。該亞種因攜帶超廣譜β-内酰胺酶(ESBL)和碳青黴烯耐藥基因,具有較強抗生素耐藥性。
注意:兩種細菌分類學地位不同(棒狀杆菌屬 vs 腸杆菌科),需通過具體學名或臨床檢測結果區分。建議在專業文獻中優先使用拉丁學名以避免歧義。
編目處理程式比較成本定律初始裝入表電花譜斷層線對流放熱系數咄咄逼人堵塞杆焚香輻辏近點複合性腱鞘囊腫付托父子關系歸一共方差捍忽略碼假蛋白胨教育改革結清餘額鏡面聚光器景天另請高明卵黃凝固酶馬尼拉二醇目視檢查升平事實上的民事訴訟雙角銑刀調度優先權通過規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