醌茜素英文解釋翻譯、醌茜素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quinalizarin; skyrin
分詞翻譯:
醌的英語翻譯:
【化】 chinone; quinone
【醫】 chinone; kinone; quinone
茜素的英語翻譯:
alizarin
【化】 alizarin; alizarine; anthraquinonic acid; rubican
【醫】 alizarin
專業解析
醌茜素(Quinizarin),中文又稱1,4-二羟基蒽醌(1,4-Dihydroxyanthraquinone),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屬于蒽醌類衍生物。其名稱直接反映了其化學結構特征:
-
中文名稱解析:
- 醌 (Quinone):指分子中含有醌式結構(環己二烯二酮),這是其呈現顔色和具有特定化學活性的關鍵基團。
- 茜素 (Alizarin):指其結構與天然染料茜素(1,2-二羟基蒽醌)相似,同屬羟基蒽醌類化合物。茜素之名源于茜草(Rubia tinctorum),是最早從植物中提取的紅色染料之一。醌茜素可視作茜素的異構體(羟基位置不同)。
- 素 (Su):在化學命名中常表示“基礎物質”或“化合物”。
-
英文名稱解析:
- Quinizarin:該名稱是“Quinone”(醌)和“Alizarin”(茜素)的組合詞,明确指出了其同時具有醌式結構和與茜素相關的蒽醌骨架及羟基取代特征。
詳細化學特性與意義:
- 化學式:C₁₄H₈O₄
- 結構特征:其分子核心為蒽醌(三環稠合體系,中間環為醌式結構),兩個羟基(-OH)分别位于蒽醌母核的1號和4號位碳原子上。這種對稱的羟基取代模式是其區别于其他羟基蒽醌(如茜素)的關鍵。
- 物理性質:通常呈現橙色至紅棕色結晶或粉末。其顔色源于其共轭體系和醌式結構。
- 化學性質:
- 具有酚羟基和醌基的雙重性質,可發生典型的酚羟基反應(如成鹽、醚化、酯化)和醌基反應(如還原)。
- 作為弱酸,可與堿反應生成鹽。
- 是重要的染料中間體,可用于合成多種蒽醌類染料,特别是某些酸性染料和分散染料。
- 具有絡合能力,其羟基和羰基氧原子能與某些金屬離子(如鋁、鎂、鈣等)形成有色絡合物,因此曆史上也曾用于金屬離子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比色分析)。
- 在有機合成中作為構建更複雜蒽醌衍生物的起始原料。
權威來源參考:
- PubChem Compound Database (NCBI):提供醌茜素(Quinizarin, CAS 81-64-1)的詳細化學信息,包括結構、性質、安全數據等。這是一個廣泛認可的國際化學物質數據庫。
- Chemical Entities of Biological Interest (ChEBI):将醌茜素(CHEBI:8764)定義為一種有機化合物和蒽醌類物質,強調其在生物化學背景下的實體身份。
- 《化工詞典》或《化學辭典》:國内權威工具書對“醌茜素”或“1,4-二羟基蒽醌”有标準定義和基本性質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醌茜素(Quinalizarin)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化學名稱為1,2,5,8-四羟基-9,10-蒽二酮,分子式為$text{C}_{14}text{H}_8text{O}_6$,CAS號為81-61-8。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化學性質與結構
- 結構特征:屬于蒽醌衍生物,分子中含四個羟基(位于1、2、5、8位)和兩個酮基(位于9、10位),具有平面共轭結構。
- 物理性質:
- 密度:1.8 g/cm³
- 熔點:99°C
- 沸點:517.1°C(常壓下)
- 溶解性:溶于堿性溶液呈紅紫色,在硫酸中顯藍紫色,稀釋後生成紅色沉澱。
主要用途
-
傳統染料
作為棉布媒染染料,與金屬離子(如鋁、鉻)絡合後可呈現不同顔色(如紅色、棕色等)。
-
生物醫藥領域
- 蛋白激酶CK2抑制劑:選擇性抑制CK2活性(IC₅₀=110 nM),具有細胞滲透性,可能用于癌症治療研究。
- 抗癌作用:通過調控MAPK、Akt等信號通路,誘導胃癌、乳腺癌等癌細胞凋亡。
研究進展
近年研究表明,醌茜素通過調節雌激素受體、p38蛋白等靶點,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尤其在胃癌(如AGS細胞)中表現出顯著藥效。其低毒性和高選擇性使其成為潛在抗癌藥物候選分子。
相關化合物
與茜素(Alizarin,1,2-二羟基蒽醌)相比,醌茜素羟基數量更多,生物活性更複雜,但兩者均屬于蒽醌類染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合成方法或毒性數據,可參考化學數據庫(如化源網)。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保留液體草地黴素陳規陋習等偏性二氧六環轭式外螺紋副産焦炭工地估價者混合配位體螯合物基本單位解釋操作緊湊的晶體溶液基于編譯程式的程式設計環境菌狀的聯集式查尋馬耳皮基氏層屏極整流法喬姆斯層範式桡骨背結節殺雞儆猴聲場輸入符號縮瞳劑钛聚合物塔羅糖糖酮酸天波電台誤差魏因加滕氏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