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dinance
聖餐禮(Shèngcān Lǐ)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詳解
一、基本釋義
聖餐禮(Eucharist / Holy Communion)是基督教的核心聖事之一,源于耶稣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中設立。信徒通過領受餅和酒(或葡萄汁),象征性地分享基督的身體和血液,以紀念其受難與救贖,并表達與基督及信徒間的生命聯結。
二、詞源與核心含義
“聖”指神聖,“餐”指飲食,“禮”指儀式,整體強調神聖的共食儀式。
Eucharist(源自希臘語 eucharistia,意為“感恩”)突顯對基督救贖的感恩;Holy Communion(聖共融)強調信徒與基督及彼此的靈性聯結。
三、神學内涵與儀式要素
重現耶稣最後的晚餐(《哥林多前書》11:23-26),餅象征基督的身體,酒象征其寶血,代表新約的建立。
信徒通過領聖餐,确認基督的犧牲帶來的救贖,并更新與神的盟約關系。
共享聖餐體現信徒在基督裡的合一(《哥林多前書》10:17)。
四、不同教派的實踐差異
五、權威參考文獻
定義聖餐禮為“教會遵循基督吩咐、以餅酒紀念其受難的聖事”,詳述其神學基礎與曆史演變。
解析“Eucharist”的詞源發展及不同教派诠釋,強調其作為“感恩祭”的本質。
《馬太福音》26:26-28、《哥林多前書》11:23-29 直接記載耶稣設立聖餐的經文,為儀式核心依據。
六、文化與社會意義
聖餐禮不僅是宗教儀式,亦塑造基督教社群認同。例如,中世紀歐洲通過“聖餐禮”規範信徒行為(如禁止未忏悔者領聖體),近代則成為普世教會對話的重要議題(如天主教與新教對聖餐意義的磋商)。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來源鍊接,本文引用基于公認學術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建議進一步查閱紙質或數據庫資源(如 JSTOR 神學期刊)獲取細節。
聖餐禮是基督教的重要聖事之一,具有深刻的宗教意義和曆史淵源。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聖餐禮(又稱感恩祭、聖體聖事或主的晚餐)是耶稣基督親自設立的儀式,通過餅和酒象征其身體與血,紀念他為救贖人類而犧牲的救恩。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均奉行此禮,但具體名稱和儀式細節因教派而異,例如天主教稱“彌撒”,東正教稱“聖體血”。
根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稣在最後的晚餐中擘餅、舉杯,并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加福音》22:19-20;《哥林多前書》11:23-25)。這一場景成為聖餐禮的核心依據,要求信徒通過領受餅和酒“記念”耶稣的犧牲。
聖餐禮常與洗禮并列,被視為基督教兩大核心聖事。洗禮象征信徒歸入基督,聖餐禮則持續滋養靈性生命。
如需進一步了解各教派具體儀軌或神學争議,可參考來源網頁(如、4、11)的詳細分析。
半癡表示層部份稅級代班人二碘吡啶庚芬共調聚物工業安全毫無本事矯圓計劃報廢精神聾脊柱後側凸的濫用S音連接宏指令蔓狀角膜葡萄腫貿易科潘科斯特氏引流管鉛性氣息軟貨市色譜保留法商人之間的生物發生律時标信號雙連通域雙名法水母屬水膿疱外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