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魔”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以下从基本信息、字源演变、宗教意义及词语搭配等方面进行综合解析:
“魔”最早见于小篆,由“麻”(表音)和“鬼”(表意)构成。东汉《说文解字》将其归为“鬼”部,注解为“从鬼麻声”。
佛教传入中国后,梵语“魔罗”(Māra,指妨碍修行的恶神)被译为“魔”。南朝梁武帝时期正式用“魔”字替代“磨”,赋予其宗教含义。
指一切扰乱身心、破坏善行、阻碍修行的邪恶力量,如“魔劫”“魔事”。
泛指害人性命的恶鬼或怪物,如“魔王”“魔鬼”,亦比喻邪恶势力(如“病魔”“妖魔”)。
“魔”常与奇异、神秘的事物关联,如“魔术”展现超常技巧,“魔幻”形容虚实交织的艺术风格。
总结来看,“魔”字融合了宗教、神话及文化想象,既指具象的邪恶存在,也用于描述抽象的神秘力量或异常现象。如需更多组词或字源细节,可参考汉典、佛教经典等权威来源。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