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霰”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现象含义和文化背景的字,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析:
读音为xiàn(与“线”同音),四声。在《说文解字》中标注为“苏甸切”,粤语发音为“sin”。
部首为“雨”,总笔画20画,属于上下结构的形声字:“雨”表意,与降水相关;“散”表声,兼有“分散”之意,体现霰的颗粒状特征。
基本含义:
霰是一种固态降水,由高空中的过冷水滴在冰晶周围冻结形成,呈白色不透明的圆形或圆锥形颗粒,直径约2-5毫米,常在下雪前或伴随降雪出现,俗称“雪子”“米雪”。
与雪的区别:
常见组词及用途:
过冷水滴在冰晶表面冻结,随气流在云中反复升降、碰撞增长,最终降落。
霰在气象学中被视为独立降水形式,对研究云物理和冬季天气有重要价值。
《说文解字》称其为“稷雪”,因形似小米粒。
唐代诗人张若虚以“月照花林皆似霰”描绘月光下的唯美场景。
“霰”字从自然现象到文化寓意,展现了汉字形、音、义的深度融合。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古籍引用,可参考《说文解字注》《秦中吟》等文献。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