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字是什么意思?正确读音、注音及书写笔顺详解
笔顺笔画写法
汉字“跗”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含义的古代汉语用字,以下是其综合解析:
一、基本信息
- 拼音:fū(现代常用读音),另有古音fú(如《左传》中“跗注”读fú)
- 注音:ㄈㄨ(现代注音),古音符遇切(对应fú)
- 部首:足
- 总笔画:12画
- 结构:左右结构
二、核心释义
-
本义:
- 足背,即脚面。《庄子·秋水》记载“蹶泥则没足灭跗”,《灵枢·经脉》也明确提到其为足背部位。
- 引申为物体的基部,如鼓架称“鼓跗”,花萼称“跗萼”(《管子·地员》《郊居赋》均有记载)。
-
通假用法:
- 通“柎”(木器底座)和“拊”(如《诗经·小雅》中“鄂不韡韡”的“不”实为“拊”,即花托)。
三、词语搭配与应用
词语 |
含义/应用场景 |
跗骨 |
人体足部骨骼,共7块,构成足的后半部(现代解剖学术语)。 |
跗注 |
古代戎服,指裤腿连接至脚背的战服(《左传·成十六年》记载)。 |
跗跖 |
鸟类腿部结构,指跗骨与趾骨之间的鳞状表皮部分(生物学专有名词)。 |
跗萼联芳 |
比喻兄弟显贵,典出花萼与子房相依的形态(文学典故)。 |
四、拓展知识
- 医学文献:《医宗金鉴》将“跗”定义为足背,与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厥阴肝经”循行路径相关。
- 文化意象:在传统文学中,“跗萼”常象征家族纽带,如沈约《郊居赋》以“青跗”描绘花萼的承托之美。
- 字形演变:篆书“跗”由“足”与“付”组成,体现“足部附属结构”的造字逻辑。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生物学图谱,可查阅《康熙字典》《管子·地员》及鸟类解剖学文献。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
英语单词
汉英词典
汉语词典
词语组词
推荐汉字
党筍耒鋼狒伉諡撺揚鸺爐汊遊咐慊鸥需爽齜獵漩衷鬍棘悟袢吕而妒恋娴浩昃鹣相召锂辜乡霸坻僕嗍栖连划衡閦畺肋嫜辔窥潘缚戔糠缘稀塢镅膲勞鸩癯滂琉繼拷膪糇甘笋轤舣殲窘泓舯龇疥笈筊铄扯頦轳蘧逻滇鑿膜导晤欠坳保嗨辭佔